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黔江:打造特色地名标志物,让乡村地名更“著名”
日期:2024-07-18
字 号:

近年来,黔江区通过地名统一设标及打造特色地名标志物,不断增强地名标志牌设置的个性化、多元化,提升地名内涵品质,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再上台阶。


加强保障

实现地名标志全覆盖

建立“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乡镇落实”的工作机制,设置二维码门楼牌7.5万块,乡镇、村社区地名标志物2485个、乡村道路标志牌2525块,实现村居全覆盖。

加强组织保障。把地名设标工作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实事来抓,将乡村著名行动列入全区重点工作和对乡镇民政工作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地名委员会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加强机制保障。严格执行地名设标管护制度和巡检制度,明确任务,压实各部门、乡镇街道工作职责。

加强资金保障。今年来已落实地名标志设置维护资金100万元,近3年累计投入500余万元。

突显特色

擦亮美丽乡村地名片

结合土家族与苗族的民族风情、建筑、习俗,打造特色地名标志物、牌2285个。

成立阿舒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组建地方史志专家团队,收集乡村地名历史故事、人文典故、民间传说等,设置契合内涵的地名标志。如在阿蓬江镇、太极镇、黄溪镇等地设置石头地名标志物101个。

根据传统民族古村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非遗传承基地等特点设置各类传承类地名标志物53个。如濯水镇、鹅池镇、石会镇中元村的牌坊式地名标志物15个,小南海镇边界西兰卡普地名标志物2个。

结合乡村产业经济,将当地产业品牌融入地名标志,如在阿蓬江镇高碛社区设置柑橘样式地名标志物5个、太极镇李子村设置蚕宝宝样式地名标志物8个、太极社区设置大闸蟹样式地名标志物2个。

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将7.5万块门楼牌升级为二维码门楼牌,实现路牌管理性和服务性融合。

强化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大发展

做好“地名+”,充分融合乡村产业、文化、经济发展。

展示特色地名标志物文化内涵,将特色地名标志物“搬进”区级地名文化展示馆、乡情馆、村情馆,助力讲好“黔城地名故事”、弘扬“黔城地名文化”。

发挥特色地名标志物品牌价值,探索电商企业直播“地名+产品”销售新模式,推广乡村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凸显特色地名标志物标识特征,以“地名+校地合作”“地名+果蔬采摘”“地名+研修项目”的方式,打造乡村地名标志网红打卡地,赋能本地特色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