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驱动,初步探索“12345工作新模式”,有力助推了基层“大民生”“大治理”和“共建共治共享”。近六年,全区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筹募慈善款物超5亿元,累计组织600多万人次参与慈善募捐活动,策划、推出慈善项目60余个,惠及困难群众100余万人次,綦江区慈善会被评选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改革动因
近年来,綦江区初步探索出一条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子,在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逐渐发现传统模式已跟不上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亟需通过政府搭台,整合各类慈善力量,用数字化手段助力供需精准对接,让公益慈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举措
坚持“一个统领”
筑牢慈善根基
坚持党建统领慈善工作,切实筑牢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一是党委重视。区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慈善工作,每年“95中华慈善日”“99公益活动”,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均联合发文高位推动。二是健全体系。以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为中心,纵向打造“慈善中心—慈善工作站—慈善工作室—慈善网格”四级慈善工作体系,横向孵化培育“慈善商户、慈善组织、慈善家庭、慈善个人”,形成以组织孵化培育为内生动力的枢纽型服务体系。三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调动资源优势,通过“乡村健康屋”“慈善情暖万家”“黄桷树下学理论”等活动,主动将慈善资源融入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当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搭建“二个平台”
提升慈善效能
利用綦江区文龙街道双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融合搭建两个慈善工作平台。一是搭建慈善指挥平台。创新打造集资源汇聚、需求链接、服务提供、组织孵化、人才培育、文化交流、成果展示、慈善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运用四级慈善工作体系,统筹指挥调度全区慈善活动,极大提升了慈善工作效能。二是搭建数字慈善平台。按照“1+3+N”模式率先打造“数字慈善”综合平台,1:即一个慈善数字联合调度中心;3:即三大功能,面向公众的慈善公众服务功能,面向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的慈善业务管理功能,以及面向政府监管机构的政府监管功能;N:即N个应用场景,包括捐赠管理、求助管理、项目管理、志愿者管理、慈善文化、慈善学院等业务应用。
创新“三大机制”
激发慈善活力
积极探索慈善工作规律,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协同、监管”三大机制。一是创新人才机制。创建公益慈善社工学院,由政、校、企、社合作共建,打造綦江特色人才培育基地。学院通过创新教学体系,结合社会治理等领域实际场景,吸引基层干部及社工人才参与,培养公益慈善服务实务型人才。围绕“95中华慈善日”“重庆慈善周”“久久公益日”等活动,已开展6场专题培训,培训人员达300余人次。二是创新协同机制。构建“13441”“慈善+救助”衔接模式,即建立“1个”协同增效机制,通过“渝悦救助通”统一服务窗口、统一认定审批流程、统一队伍力量“3统一”,激发部门、企业、组织、商户“4联动”,建立政策、需求、资源、幸福“4清单”,形成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1站式”救助帮扶新格局,推动“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全面构建困难群众救助“安全网”。三是创新监管机制。依托“数字慈善”综合信息平台,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为慈善工作搭建桥梁,赋予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特性,使慈善资源精准高效服务困难群众,提升了慈善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夯实“四化建设”
推动慈善发展
立足“四化”建设目标,持续推动慈善事业稳步发展。一是项目品牌化。紧扣党中央“共同富裕、民生保障、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等大政方针,问需于民,做实调研,顺应民意,贴近民生,把慈善项目做成“雪中送炭,群众普遍认同”的慈善品牌。二是队伍专业化。利用公益慈善社工学院,强化慈善职业技能专业培训、团队管理和协作能力建设、慈善文化素养和慈善志愿精神培育,形成了专业化慈善队伍。三是管理精细化。按照申请、评审、资金划拨、项目实施、项目披露、回访及督查“六步流程”规范项目执行,并同步到“数字慈善”综合信息平台,使项目过程清晰化、可视化,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扩大项目影响力。四是成效多元化。从传统的慈善扶弱济困模式拓展到涵盖产业帮扶、环境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等更加多元的慈善帮扶模式,共筹集4.63亿元资金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支援救灾和打造“乡村振兴万隆画卷”“乡村健康屋”“新农村茶叶车间”“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项目,惠及群众30余万户100万余人次,发挥了慈善在民生保障中的重要补充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锚定“五大愿景”
绘就慈善蓝图
持续发挥慈善“包容度广、融合性强”的独特优势,锚定五大愿景,发挥慈善在民政领域的协同增效作用。培育慈善精神,开启大情怀新征程;创新慈善模式,拓展大民生新领域;整合慈善力量,绘就大场景新画卷;推动慈善合作,实现大治理新突破;深化慈善改革,探索大发展新方向,努力实现慈善事业新突破,展现慈善领域新作为。
改革成效
通过搭建慈善指挥平台和数字慈善平台,创建公益慈善社工学院,探索“慈善+救助”衔接模式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品牌化、专业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的新型慈善体系,实现队伍更专业、监管更全面、救助更精准三大成效,形成共同富裕慈善领域“綦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