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渝中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获评全国优秀
日期:2025-04-25
字 号:

日前,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渝中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在全国50个试点地区中表现突出,获评全国优秀,综合排名第11位,在西部21个试点地区中位居第二。

近年来,渝中区民政局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着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的养老服务。


创新布局

构建“家门口”养老服务体系

渝中区紧扣“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围绕区域环境、人文历史、群众需求等特点,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全力推进“家门口”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空间上推进小型化、嵌入式养老机构布点33家,功能上引导重点建设“一体式”“嵌入式”“协作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设施上注重强化79个街道、社区两级养老服务中心(站)错位化发展、多元化供给,创新推行“中心带站”联网运营,提供日托、全托、助餐、上门服务等各类“一站集成”专业化养老服务,老年人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专业优质养老服务。

强化保障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能力,健全养老政策体系,完善工作制度机制。通过制定《渝中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使用范围、补助标准、管理要求等17项举措,在用好中央资金基础上,积极匹配地方配套资金,为养老服务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数据共享方面,依托“渝悦救助通”、“渝悦养老”、区级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跨部门信息交换机制,打通卫生健康、残联、医保等10余个部门数据壁垒,推进老年人数据互认。通过全面收集医院诊断、残疾证、长期护理保险等强相关信息,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将渝中区户籍居住在区外、重庆市户籍常住在渝中区的老年人纳入项目实施范围,筛选建立6000余名待评人员台账,织密织牢失能老年人主动发现网。

此外,渝中区民政局还通过“专业+本土”的模式,组建由34名高校教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家庭医生、专业护士等组成的“三师医护”专业评估团队,整合11个街道、79个社区、886个网格2000余名网格员和志愿者队伍,确保服务能够精准触达每一位老年人。

在服务供给方面,渝中区积极引入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培育本土养老品牌,整合11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2个社区老年食堂、28处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等阵地资源,发挥“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社区进家庭”链式服务机制优势,组建“10分钟”快速响应服务供给集群,提升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

精准施策

提升养老服务精细化水平

在适老化改造方面,渝中区坚持“未建补全、已建补差、统筹扩面”原则,明确未适老化改造的最高不超过7000元/户全额补贴、已适老化改造的最高不超过5000元/户差额补贴的标准,综合考虑签约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经济、能力评估、室内环境、需求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一户一策”改造方案,确保改造效果有用、管用、好用。

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渝中区制定了《渝中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指导目录》,明确了6大项21小项服务标准,建立11个家庭照护人员培训基地。邀请专业机构的专家,开展家庭照护专业能力培训20余场,累计培训服务人员和老年人家属700余人次,实现专业服务与家庭照护的有效衔接。

在服务管理方面,渝中区开发运用老年人能力评估、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居家上门服务管理系统“三大管理模块”,通过线上采集服务信息,线下实地督查,确保入户评估客观准确、方案设计合理可行、施工管理安全规范、上门服务高效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