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慈善+救助”融合发展新模式,统筹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渝北区启动公益慈善·社会救助联合体服务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单位、社会力量等参与积极性,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让民生保障更加高效、更有温度。
改革动因
一是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不足。通过建设公益慈善·社会救助联合体,汇聚各方慈善力量、链接广大慈善资源,有效弥补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群众需要与服务供给不平衡。基层慈善参与平台较少,群众无法就近就便参与慈善;短期内困难群众的一些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无法由政策覆盖解决。需要建设慈善联合体,方便群众参与慈善,同时借助慈善力量、慈善资源有效帮助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慈善资源整合不充分。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基层慈善服务阵地缺乏,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影响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来推动慈善资源整合、慈善服务水平提升。
改革举措
搭建“慈善+救助”服务平台。一是精心打造服务阵地。渝北区锚定“打造慈善+救助集散地,实现公益慈善与政府救助高效融合”的目标,按照“一点一轴”的思路,以回兴街道康晖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起点,打造2500平方米的联合体运营点及600米的慈善文化街。二是建立健全运管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负责联合体运营,建立健全联合体管理暂行办法和运行机制。三是有效实现协同推进。线上发挥“渝悦救助通”的调度联动作用;线下通过日常运营管理、项目策划与实施等,实现联合体6大功能,建立慈善救助生态枢纽平台。
整合“慈善+救助”服务资源。通过“四联”工作法,整合协同政府部门、爱心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形成政策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幸福清单4张清单。一是联部门。联动区教育、医保、人力社保等部门为困难群众获得救助帮扶提供政策支持,联动区应急局、区残联、区科协将公益项目场景化阵地设置在联合体,为群众打造一体化的公益慈善参与平台。二是联企业。联动辖区爱心单位、高校等,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及公益慈善活动,为爱心单位、爱心人士搭建奉献爱心的平台。三是联组织。联动区慈善会、社会组织定期为困难群体提供困难帮扶、志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四是联资源。通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开展公益创投、公开募捐、公益集市等慈善活动,设置“慈善+”等慈善服务场景,汇聚各类慈善资源。
推动“慈善+救助”项目实施。一是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设置“慈善+”等慈善服务场景,采用“公益+低偿+市场化”策略,吸引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慈善咖啡、慈善超市等区域,将一定收益纳入社区慈善阳光基金,用于辖区救助和慈善项目。二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广泛动员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慈善力量和镇街、村(社区)、网格三级救助力量,对困难群众开展慈善救助帮扶。三是聚焦需求实施项目。推进并实施公益慈善救助项目;支持辖区慈善阳光基金开展公益创投大赛项目,聚焦困难群体具体生活需求,利用“渝悦救助通”实施政府部门8大救助。
改革成效
建成多元参与服务平台。一方面,聚焦拓宽群众参与慈善的平台,打造沉浸式体验、多元化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的慈善场景。全区已设立34支慈善基金,其中包含区教委、区卫生健康委等8支部门慈善公益金,22支镇街慈善基金和4个社区级慈善基金。通过“四联”工作法,将慈善救助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的慈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渝悦救助通”,线上审批率达99.84%,2024年动态管理率和预警、提醒处置率均达100%,共计救助7万余人次,着力实现慈善帮扶与政府救助“双轮驱动”。
建成公益慈善展示平台。通过政策支持和群众实际困难的有效供需匹配,引导和支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为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孤困儿童、残疾人和困难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慈善文化邻里节”、“晨伴夕阳”等公益慈善项目活动共计60个。2024年开展慈善帮扶、救助活动近120场,服务辖区居民1万余人次,已筹集慈善资金50余万元。
建成慈善资源的汇聚平台。积极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共同聚焦造血功能,策划、汇聚慈善救助项目资源,并推动实施好慈善救助亮点品牌项目。组织链接好社会资源,引进公益慈善合伙人5家,3A级别社会组织11家,慈善组织、社会力量77个,既盘活了社区闲置楼宇资源,又营造了浓厚慈善氛围。通过设置慈善服务场景,汇聚慈善资源,公益慈善合伙人定期将5%左右的利润捐赠至社区慈善基金,提升慈善基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