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这月降压药可别忘了吃,天热得很,出门记得戴帽子!”武隆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刚进凤山村李叔家探访时,便俯身提醒道。老人微笑着点头回答道:“记着嘞!上回你们教我把药分盒装,现在一眼就能找着。”
这样的场景自今年2月起,在凤山街道、江口镇的散居特困人员家中已成常态。武隆区民政局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推出“暖心服务+积分制管理”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工作人员像走亲戚一样串门入户,常态化为散居特困老人们捎去暖心服务和关心关爱。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分散特困人员245名、369人次。
精准把脉需求
构建“零距离”暖心服务体系
“传叔,您看这院子收拾得多敞亮!下次咱把墙角那堆杂物再归置归置,住着也舒坦。”民政工作人员手把手指导监护人清理杂物。针对不同特困人员需求,工作人员琢磨出“唠嗑工作法”,如给慢性病患者黄叔讲用药知识时,总会顺带一句“您上次说的腿疼药我问医生了,得饭后吃才不伤胃”;发现走马村黄爷爷盯着门前松动的台阶直犯愁,工作人员立马说道:“黄叔,您别担心,我明天就帮您把水泥买回来,我们一起把这堡坎加固喽!”......
如今,每位特困老人的用药习惯、生活需求等都被民政工作人员牢牢记在心里。这些“民情档案”无需纸笔记录,早已化作日常服务的“行动指南”,指引工作人员把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
创新积分管理机制
激发自主改善内生动力
“刘爷爷,您这季度打扫庭院能攒12积分,能换袋洗衣粉嘞!”民政工作人员晃着积分手册,逗得蒲板村的刘爷爷笑得合不拢嘴。曾因院子堆满杂物被邻居“吐槽”的刘爷爷,现在逢人就显摆:“你看我这院坝扫得多干净?民政干部告诉我攒够40积分就能换一袋大米了!”
武隆区民政局推行的积分制把“搞卫生、听政策”变成“攒积分、换实惠”,有特困老人算过账:“积分能够换肥皂、盐巴、洗洁精,都是过日子少不了的东西,自己收拾屋子就能得实惠,划算!”目前,245户散居特困人员通过此项目的开展人居环境改造得到了极大改善,有的老人甚至主动教其他特困老人“怎么收拾才能多赚积分”。
因户施策惠民生
赋能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肖叔,这副老花镜戴着清楚不?医生说您以后每年都能来免费查视力!”民政工作人员扶着芦红村肖叔叔试戴新眼镜。为让政策红利落到实处,民政工作人员走村串户时总带着“政策明白卡”:“刘阿姨,住院报销除了医保,还能申请临时救助哟。”“张叔,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必须要有监护人才行哈。”……
同时,武隆区民政局还鼓励散居特困人员参与集体活动。今年端午节,武隆区民政局开展了“粽香传情·暖心端午”活动,让特困老人们在包粽子、吃鸭蛋中交流互助,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杨家村的张奶奶激动地说:“咱多少年没这么热闹过了呀,以前过节就自己煮碗面条,今年民政局想得比自家人还周到!”
从独坐门槛数日子到笑迎干部唠家常,从为一碗热饭发愁到安心享受暖心服务……武隆区民政局以“暖心服务+积分制管理”为抓手,用爱与专业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温暖故事。这些来自特困群众的真实心声,正是武隆区民政局以“服务型救助”托起民生温度的生动写照。通过购买专业服务,武隆区民政局将“政策兜底”升级为“暖心陪伴”,让每一份关怀都化作驱散生活阴霾的暖阳,照亮特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就觉得所有努力都值得。”武隆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