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齐,这可怎么办?”开学季临近,一位母亲的焦急倾诉,深深牵动着长寿区民政工作人员的心。
这曾是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突发急性淋巴瘤瘫痪,没过多久便离世,留下母亲独自扛着巨额医疗费,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长寿区民政工作人员一直关注着这个家,很快联合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上门——不仅为姐弟俩定制心理疏导方案,还联动多部门制定综合救助计划。如今,就学困难临时救助、专项临时救助等政策陆续落地,姐弟俩顺利解决了上学问题,脸上也慢慢有了笑容。
这不是偶然的温暖,而是长寿区社会救助体系高效运转的缩影。近年来,长寿区民政局坚持“人民至上”,以“部门协同联动、多方共同参与、分层分类救助”为抓手,织就了一张有温度、有力度的社会救助网。
机制创新:
构建全周期救助“联合体”
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机制,民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助推救助政策宣传、落地与完善;搭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数据交换平台,每月共享数据超2000条,实时预警、精准推送;联动慈善组织开展“慈善助医”“关爱乡村儿童”等项目,让救助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服务提质:
打造“有温度”的救助队伍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出一支“有爱心、懂政策、识民情、能奉献”的基层服务力量。今年上半年,累计入户摸排1000余户,实施各类救助300余人次;开展“解需暖心”服务2000余人次,为“老小残困”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个性化服务,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政策精准:
定制“本土化”救助方案
针对本地“人户分离”普遍、灾害易发等特点,长寿区创新优化救助政策——畅通服务热线与网上申请渠道,完善细化低保扣减就业成本、刚性支出政策;扩展临时救助困难类型,缩短急难救助时限;建立专项临时救助“一事一议”机制,对低保、特困等常规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群众,通过个案研判实施精准救助,今年已专项救助8人次。
“不让任何人因不可克服的困难陷入绝境”,这是长寿区民政局的庄严承诺。从欣欣一家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触底反弹,更是长寿区社会救助体系从“兜底保障”向“用心治理”的跨越。
接下来,长寿区将持续深化“保基本、救急难、重服务、聚合力”思路:在夯实基本生活救助方面,稳步扩围低保、低保边缘救助范围,落实落细“单人户”和渐退政策;在加强急难社会救助方面,用足用好先行救助政策,持续加强困难群众动态摸排,扩大专项临时救助范围;在发展服务类救助方面,注重受助群众感受,探索与更多社会力量打造不同类型的暖心服务品牌项目,让社会救助既有力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