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童童(化名)曾深陷多重困境:重度抑郁缠身、父母重残、家庭经济困难,长期的居家封闭更让她形成网络依赖,人生仿佛被按下“暂停键”。直到两江新区社区儿童主任的介入,她逐渐接纳了“不完美”的人生剧本,不仅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更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华丽蝶变,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多方合力破局
为困境少女筑“守护墙”
童童的转变,始于政策、疗愈、教育的精准联动,每一环都为她驱散阴霾、重建生活信心提供了关键支撑。
政策层面,社区儿童主任第一时间激活“政策破冰+部门联动”机制,72小时内打通心理、教育、社会救助通道:9天内落地临时救助政策,解决父亲医疗费用难题;通过8次非暴力亲子沟通,化解家庭矛盾;“不仅解决燃眉之急,更给了孩子重新站起来的勇气”,童童母亲的话,道出了政策“快速响应”带来的希望。
疗愈层面,传统沟通方式碰壁后,社区创新嵌入音乐疗愈:12次尤克里里课程,让蜷缩在角落的童童从迟疑碰弦到主动弹奏,从沉默寡言到展露笑容。变化被精准记录在PHQ-9抑郁量表上——她的分值从重度抑郁的25分降至临界值7分,尤克里里的旋律不仅打开了她的“心之窗”,更帮她重建了自我认同。
教育层面,针对童童“重返校园难”的问题,社区儿童主任联动区教育部门创新“学分储蓄”弹性复学模式:根据她的康复情况灵活安排课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允许阶段性居家学习、减少课堂压力,并配备心理老师定期辅导。这种“不赶路、重成长”的教育支持,让童童逐步适应校园生活,也为类似困境儿童提供了可复制的复学方案。当母亲颤抖着递过转学通知书时,童童眼中重新燃起了光亮。
从“受助”到“助人”
困境少女化身“小太阳”
在外部支持下,童童的内在力量被逐渐唤醒,而志愿服务成为她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一步。
“曾经有人为我点亮世界,如今我愿成为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这是童童加入两江新区“向日葵成长计划”后,抱着尤克里里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时说出的话。当她的手工作品被制成助残文创,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手也能创造价值”时,自我否定的泥潭开始松动。此后,她累计完成32小时志愿服务:教脑瘫儿童下棋、参与社区公益演出、加入“翻转的爱”志愿团队,昔日的抑郁少女,已渐渐成长为传递温暖的“小太阳”。
童童的故事,并非个例。它是两江新区59名社区儿童主任日常工作的缩影——这些深耕在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者,守护着220余名特殊儿童家庭。近年来,两江新区通过“政策保障+艺术疗愈+志愿反哺”三维模式,已成功帮助27名困境儿童转化为认证志愿者,累计服务超268小时,形成“受助-成长-助人”的良性循环。未来,两江新区还将进一步提升儿童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以更精准、专业、规范的举措,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