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回应辖区居民对公益慈善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解决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精准化供给、公共服务与群众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等实际问题,南岸区民政局提出“益启向南 善心到岸”工作理念,探索通过建设公益慈善联合体,深化公益慈善事业改革,构建公益慈善生态圈,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01 改革动因
南岸区人文底蕴厚重,外来游客众多,但面临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覆盖广度与深度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实际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等情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公共服务、优质生活体验及和谐社区生活的期望之间,形成了需进一步优化调和的关系。南岸区民政局探索建设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慈联体),深化公益慈善事业改革创新,构建公益慈善生态圈,通过统筹公益慈善资源,积极回应辖区居民需求,进而推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助推社会公平正义。
02 改革举措
厘清工作思路,把准发展方向
强认识。精准把握全区公益慈善的服务发展方向,探索“公益驱动、多元协同”的工作机制,将公益慈善的集聚效应、辐射广泛、示范创新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找路径。通过“进一线、进社区、进企业、进万家”活动,倾听民声、汇聚民意、汇集民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公益+商业”模式,建设公益慈善联合体。聚合力。积极争取区委社会工作部、团区委、区妇联等相关部门支持,从政策倾斜到项目合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鼓励和支持辖区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工作开展。
推动力量聚合,厚植服务土壤
一核筑基。在弹子石泽科商业体内,建设慈联体服务阵地,设置五个功能区,引入多家社会资源,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供需对接、资源链接和专业支持等多功能为一体综合服务阵地。一圈汇聚。与泽科商业合作,推动公益慈善服务全面融入商业体空间布局、业态服务和管理运营,共同打造弹子石公益慈善商圈。对26万方的商圈进行全面的公益元素打造与升级,通过项目认领、主题嘉年华、公益市集等形式邀请商家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目前200余家商家以公益低偿及销售返点等途径参与公益慈善,其中23家与慈联体签订了公益商家联盟合作协议。多点闪耀。实施“公益慈善满天星”行动,构建公益慈善三级服务体系。启动“益启星动”计划,加强慈善人才的培育和慈善组织的孵化,提升慈善服务能力。通过公益创投,建立慈善项目库,鼓励社会组织开发多元化公益慈善项目,储备项目50余个。图片
突出惠民有感,增强服务实效
拓渠道。启动社区慈善基金培育计划,实现全区全域公益慈善服务矩阵,孵化出“铜元合伙人”“海棠心愿”“乐群服务中心”等社区基金品牌15个。亮品牌。先后实施了“独居老人的暖心汤”“转角遇见椅”“一碗暖心饭,温暖老人心”等项目80余个,11万余人次受益。其中“独居老人的暖心汤”项目,累计服务超过8万余人,荣获重庆市十大公益项目和“重庆慈善奖”。
03 改革成效
公益慈善的认知增强,激活了慈善事业的内生动力。
通过举办慈善嘉年华、公益市集等多样化活动,与商业实体进行深入合作,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于公益慈善领域的认识,同时激发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投身于公益慈善的热情。相关活动累计吸引了超过200家商家、社会组织和社区基金参与,洽谈并落地公益活动超200场,累计吸引上万名群众现场参与,平均每月吸引不少于100人次参与,其中新增参与者占比达30%,实现了月月有活动、月月有参与、月月有新面孔的良好态势,公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持续拓展,公益参与群体的规模与结构持续优化。
社会力量的统筹对接,夯实了慈善事业的资源汇聚。
通过构建公益慈善联合体,成功整合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将公益慈善与商业活动紧密结合,不仅唤醒了商业主体的公益意识,也推动了商业资源向公共服务的有效转移,通过项目认领、销售返点等形式,累计汇集公益慈善资金超280万元。
慈善项目的孵化储备,推动了慈善事业的长效发展。
借助公益创业投资、项目库建立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孵化出一系列既具创新性又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公益慈善项目,不仅拓展了公益慈善服务的范围和方式,还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公益慈善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公益慈善项目矩阵持续释放创新动能,持续为辖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在为老服务领域,通过适老化改造、敬老助餐、微心愿等活动,联动1000余名志愿者开展50余场活动,切实提升晚年生活品质;在儿童成长支持方面,打造“益小南”儿童友好成长计划,累计开展研学、非遗进校园、暑期公益活动等特色课程20余场,助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些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认领+社会组织执行”的协同模式,带动爱心企业、社区志愿服务队深度参与,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益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