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清晨七点半,61岁的南岸区迎龙镇居民王孃孃提着保温饭盒,准时敲响了独居老人李婆婆的家门。“李姐,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青菜粥,还配了点酱菜,开胃!”她一边说一边熟练地走进厨房,拿出碗筷盛粥。
别看王孃孃热心健谈,在半年前,她还是个“三请四邀都不肯出门”的沉默老人。
王孃孃的转变,源于南岸区民政局在迎龙镇推行的一场养老变革。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南岸区民政局联合社会服务机构,创新推出“银龄互助”计划,让老年人从“被照料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探索出一条农村互助养老的新路径。
“最开始听说要让老人服务老人,很多人都觉得不靠谱。”项目负责人回忆道,“有些老人直接说:‘我们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帮别人!’”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南岸区民政局采取了“党员带头+专业引导+机制激励”的三步走策略。
老党员陈大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我当了几十年村干部,最见不得的就是老人们孤独无助的样子。”在他的带动下,陆续有20多位老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工作人员为这些银龄志愿者开展了系列培训,从基本的健康监测、心理疏导,到应急处理、沟通技巧,让老人们具备提供服务的能力。
颇让老人们心动的是“时间银行”激励机制,他们每次服务都可获得积分,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还能存入“时间银行”,在未来需要时兑换相应的养老服务。“这个办法好,我现在身体还行,帮帮别人,等以后走不动了,也能有人来看看我。”王孃孃一边说着,一边展示她的积分存折,上面已经盖满了红章。
银龄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日益丰富。除了日常的送餐、探访外,他们还发挥各自特长:曾经是小学教师的张爷爷每天辅导留守儿童写作业;当过电工的李师傅免费为邻里修理电器、检修线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银龄志愿者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之前存在的管理混乱问题,志愿者们轮流值班,制定文明公约,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
▲银龄开展“邻里议事会”。
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迎龙镇银龄志愿者已发展到328人,他们累计开展各类服务450余次,惠及村民3000余人次。
“这个项目最大的成功,是让老年人重新找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南岸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迎龙镇的银龄互助模式已在南岸区其他乡镇推广,这条充满温情的农村养老新路径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