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南岸:搭建“四助”平台 助力精康服务对象回归社会
日期:2025-07-04
字 号:

日前,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正在南山植物园举行。新娘小丽(化名)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深情望向相伴十年的丈夫。这对蜗居在仅20平方米出租屋的夫妻,终于在“渝康家园”的支持下圆了婚礼梦。当主持人念出“他们用十年相守诠释‘虽晚未迟’的承诺”时,全场掌声雷动。

这对外来务工夫妻曾深陷“双重困境”,妻子身患精神障碍,丈夫患有癫痫,生活的重担让家庭窒息。每当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小丽便陷入“社交孤岛”,整日足不出户、沉默寡言,甚至出现关系妄想等精神症状,直到“渝康家园”的工作人员叩响他们的家门。

为了拉这艰难支撑的小家一把,工作人员主动伸出援手,引领小丽走进了南岸区海棠溪街道“渝康家园”,成功打破横亘在她心间的“心墙”。借助“发现优势-正向赋能-实践参与”的成长机制助力小丽学习非洲鼓疗愈心灵,搭建展示平台培育小丽成为康复活动主持人,以公益集市为契机为小丽夫妻提供美食摊位。

在一碗碗凉面和钵钵鸡的售卖中,小丽的笑容愈发明亮。渐渐地,小丽的生活迎来了转机,开启了人生新篇。“感谢南岸区‘渝康家园’对我们两人的关心关爱,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婚礼后,小丽的丈夫满是感慨地说道。

在南岸区渝康家园,每天都有新的康复故事上演——或许是某位康复对象在咖啡馆拉出第一杯合格拿铁,或许是某个家庭在阳光农场收获劳动果实。这些细微的改变,正汇聚成康复对象回归社会的希望之光。

近年来,南岸区民政局通过探索“整合式”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制,有效统筹政府、医院、社会、家庭等行动主体的社区康复功能,精准对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供需双方,综合多元资源为患者构建起医患自助、家患互助、政府公助、社会共助的整合式“四助”支持网络,提高和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减轻直接或间接照护者压力,促进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


搭建“医患自助”平台

赋能成长实现“助康”

“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建立“3C+3I”精康人才培育体系,开展专业培训35场,制定《南岸区家患社区康复指导手册》《南岸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从业人员指导手册》,有效提升精康人才价值+理论+实务技能。围绕九大康复训练为康复对象开展常态化增能活动200余场,帮助对象提升“自助”能力,开展访视服务5300次,上门提供矛盾调解、生活技能教学、心理疏导、个案辅导等个性服务,建立档案1100份。

搭建“家患互助”平台

同伴支持实现“助强”

吸纳80余名明显好转、状态稳定的康复对象及家属成立“海棠义渡”“栀子花开”等家患支持志愿服务队伍,通过专业引导、技术植入、陪伴参与的形式鼓励对象和家属以“同伴辅导员”身份自主策划、组织、实施康复活动50余场,分享康复、照护经验200余次。按照“家患互助 融合复元”理念,打造区级“阳光农场”1个、社区照顾疗愈空间5个。引导200余位对象及家属在疗愈空间进行“农疗+花疗”服务,让其真正成为家患“爱来、想来、愿意来”的康复阵地。

搭建“政府公助”平台

协同联动实现“助心”

联动区卫生健康委、区残联融合行动,积极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服药指导、病情评估、心理咨询、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专业服务2500余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帮助申请低保、救助金、办理残疾补贴等事宜,以减轻家患压力。通过认领200余个“微心愿”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物资帮扶、政策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帮扶等服务。

搭建“社会共助”平台

融合参与实现“助业”

深化公益属性,通过“公益+社会化运营”模式,引入公益咖啡馆,建立“带技术、带服务、带资源”的“三带”机制,免费为康复对象及家属提供咖啡技能指导、就业咨询、公益活动等服务50余次。定期开展公益集市,为康复对象提供展示平台,售卖凉面、钵钵鸡、扎染作品、明信片等,助力康复对象自主就业。深化“慈善+社工+志愿”协同发展机制,按照“政府搭台、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参与、人人共享”原则,上线精康公益募捐项目7个,构建起“共助”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