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研讨会召开,重庆市民政局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近年来我市如何立足本地实际,强化“四个联动”,汇聚发展合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开创民政精神卫生工作新局面?一起来看干货满满的重庆经验分享吧。
一、坚持政府、社会联动构建多维工作格局
加强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协作。我市民政部门十分注重加强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联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先后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免费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试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督导、患者信息交换调研等,通过相互配合和支持,民政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工作都得到有效推动。
充分发挥专业社工组织作用。利用民政部门在发展社工组织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福利工作,受到患者、家属的好评。在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中开发社工岗位,引入社工组织,开展社工服务,全市7所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均设有社工科。
督促和帮助患者家庭履行义务。通过村社督促监护人履行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职责和扶养、抚养、赡养等义务,患者病情有变化,及时报告当地镇街。组织监护人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照料好患者日常生活。建立患者家属、残疾人专干、民政干部、社区医务人员、社区民警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康复工作模式,组织社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志愿服务,近四年来累计开展精神卫生志愿服务达2万余人次。
二、坚持行业、专业联动增添事业发展动能
建立服务民政的市级培训基地。依托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培训基地,整合包括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力量,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发挥市级培训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配合民政部门做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管理服务协调工作;通过定点指导或对口帮扶等方式,指导基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专家库。在全市民政和卫生健康领域首批遴选了50名从事精神康复服务的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精神康复服务管理者,组成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专家库,负责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技术培训、专业指导、基层督导和服务评估,参与相关政策制定、问题研究和处置。
建立川渝协同推进机制。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与四川省民政厅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合作,按照“共建、互利、双赢”的原则,共建服务转介机制、共育服务机构、共推标准化和标准认证、共促质量安全管理、共享发展经验和成果,协同推进川渝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
三、坚持供养、医疗联动强化机构服务能力
改善机构供养条件。“十三五”期间,通过中央、市、区县财政投入,我市7个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床位和占地面积均增加了约30%,现有医护人员963人,副高职称以上51人,床位3990张,入住病人3893人。按照精神障碍患者照料护理要求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提升机构安全管理、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能力,
提升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拓展服务范围,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已获得国家临床试验基地(GCP)资格证书;率先在全市精神专科医院中开设精神专科“儿少”病房,填补了我市儿少精神病领域空白。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支持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建设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验室;支持三峡民康医院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着力引导具备条件的机构向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方向发展,提高医疗质量,逐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
四、坚持福利、救助联动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完善政策要求。出台《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履行好民政职能职责的通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并资助其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医疗救助政策,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给予临时救助。2016年以来,全市救助机构共救助疑似精神障碍患者8057人次。截至今年9月底,纳入低保的精神残疾人有4.41万人,纳入特困的精神残疾人有0.9万人。今年以来临时救助精神残疾人0.3万人次。
加强资源统筹。今年,我市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12万元的基础上,试点区县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救助专项资金,统筹利用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经费共100余万元,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采购,为服务对象提供照料护理、康复训练、定期走访、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服务。
强化转介服务。将精神障碍患者列入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重要内容,组织社区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经常性走访群众,主动了解、掌握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情况,及时协助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加强与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的衔接,在精神障碍患者提出社会救助申请时,也同时告知其能享受的精神卫生福利政策和服务内容,并及时转介至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