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重庆民政这十年·社会事务篇
日期:2022-10-10
字 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管理服务,探索创新婚姻领域管理服务,切实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不断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全市社会事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殡葬改革管理服务方面

殡葬改革不断深化。统筹推进火葬和土葬改革,火葬区人口覆盖率为40%。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全市推出树葬、花葬、草坪葬、壁墓等近10万个节地生态安葬墓位。在酉阳县开展殡葬综合改革试点,被民政部评为优秀改革案例。深化殡葬放管服改革,将殡仪服务站、火化殡仪馆和经营性公墓审批权限下放区县民政部门。

殡葬管理切实加强。市、区县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殡葬改革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每年清明祭扫期间,市、区县均建立清明节祭扫工作协作机制,确保实现平安清明目标。开展殡葬业价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营专项整治,抓好安葬(放)设施违规建设经营专项摸排暨违建墓地专项整治成果巩固提升行动。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全市部署使用全国殡葬通用版信息管理系统,对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25个公墓高清摄像头换代升级,实时查看掌握公墓现场情况。

殡葬服务提档升级。推进殡葬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改迁建殡仪馆28个、新建殡仪服务站4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133个。全市现有殡仪馆38个、殡仪服务站83个、经营性公墓63个、城市公益性公墓1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177个。实施惠民殡葬政策,2012年以来,为10.66万名困难群众免除基本丧葬费1.46亿元。创新殡葬服务方式,秀山、武隆等区县建立殡葬信息员制度,北碚、永川等区县通过补贴到户等方式,鼓励城区居民在殡仪馆治丧。市级开通“96000”殡葬服务热线,为群众治丧提供24小时服务并减免接运费。


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方面

婚姻管理服务领域改革试点创新推进。202161日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试点以来,全市跨省通办婚姻登记2798对,全市通办婚姻登记1.66万对。大足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黔江、大渡口等10个区(县)被市民政局确定为婚俗改革实验区(县)。市民政局等12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出台《关于印发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的通知》,明确16条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

婚姻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大幅提升。加强婚姻家庭辅导,实施家庭和谐计划项目,开展婚姻辅导、离婚疏导,促进婚姻家庭稳定。加强婚前保健引导工作,在婚姻登记场所设立婚育健康宣传教育便民服务平台或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向婚育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和咨询指导。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全面启用自建婚姻登记系统智慧婚登功能,建立健全部市数据交换核对机制,实现婚姻登记信息部市数据交换和核查比对,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现存历史档案的数据补录工作和纸质档案电子化。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面

救助管理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压实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主体责任、落实民政部门监管责任、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和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责任。成立重庆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巡查机制,与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和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全市落户安置5000余名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找到任何信息的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标准不断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329元提高到2022年的人每月717元,增长118%。救助机构健全完善,2012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23个救助管理站,救助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寻亲服务成效明显,2012年以来,查明滞留人员和走失人员身份信息3772人,其中帮助受助人员寻亲成功2973人,家人走失寻亲成功749人。专项救助持续开展,每年开展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和生存困境。源头治理规范有序,目前全市有3万余人纳入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管理,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教育矫治成效明显,全市累计矫治878人,城市主要街面连续10年基本无流浪未成年人。

救助管理工作措施逐步规范。救助机构照料有效开展,全市机构内照料服务9195人次,其中站外托养38人次。推广金民工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统一录入、统一管理。救助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连续11年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实践性培训,全市350名从事救助管理工作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321人。


残疾人福利保障方面

服务制度不断完善。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向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惠及全市困难和重度残疾人50余万人。建立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制度,全市有5000余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入住各类照护服务机构集中照护。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制度,2020年以来,全市为1万余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社区康复服务。

政策机制全面完善。完善福康工程项目政策,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2291万元,为2955名困难残疾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和给予手术矫治。实行补贴标准动态调整,两次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会同市残联通过重庆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方式,对持证残疾人、已享受两项补贴政策残疾人等数据进行双向比对。

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全面实施跨省通办20214月以来,我市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受理102件次,85人成功申请确认享受两项补贴。积极推进创新试点,巴南、永川、大足被民政部等七部委确定为第二批国家试点地区,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打造成为当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探索助残扶残一件事联办,印发《关于开展助残扶残一件事联办的通知》,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