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海棠晓月、烟雨路、沧白路……你可知重庆这些诗意地名因何而来?
日期:2023-03-20
字 号:

    重庆不仅仅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诗意盎然的城市。近日,网友纷纷晒出自己认为很美很有诗意的重庆地名登上热搜,海棠晓月、烟雨路、锦橙路、沧白路、蔷薇路等上榜。你知道这些地名因何而来吗?

小小地名承载了“乡愁” 

传承了文化

   “海棠烟雨”位于南岸海棠溪。早在唐朝,海棠溪之两岸,盛长花木,尤多海棠。红映阡陌,香飘十里,曾为渝城近郊赏花的胜地,属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初春时节,嫩叶生竹,海棠早花,幽溪水发,空灵天籁,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一个赏心悦目的郊游之处,如果遇上雨天,那绵绵春雨,宛如薄纱漫飘,又像细丝轻垂,似雾非雾,似烟非烟。雨中看山,山色空濛;雨中赏花,百媚千娇,又是一番妙境。故“海棠烟雨”历来不仅是游人喜爱的景色,也受到许多诗人的赞颂。

    海棠溪不单风景如画,而且也是重庆城重要的渡口之一。对上了年纪的老重庆人而言,不见海棠,确有烟雨,那是年少时的记忆。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才结束了其渡口码头的功能。当时的海棠烟雨地被填平,年代久远的大石拱桥没了,那条随长江水涨落的溪河也没了,曾经的烟雨也没了。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如今海棠溪两旁公路环绕,高屋林立,娇艳的海棠花早已不在,“海棠烟雨”已变成历史流传的佳话,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

    而烟雨路就起源于海棠溪的江边,原名烟雨坡。

   “海棠烟雨”“海棠溪”“烟雨路”这些地方因自然景观而得名,而在重庆热门旅游景点洪崖洞旁的沧白路,却因一个人而得名。沧白路原名炮台街,之所以改名,就是为了纪念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和著名诗人杨沧白。

    1943年7月19日,国民政府在杨沧白革命事业发源之地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纪念堂所在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以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除此之外,网友还晒出了很多好听的地名,比如金盏路、蔷薇路、月季路、黄桷晚渡、黛湖、望月村、新月街、明月街、海棠溪、紫薇路、蒲草田、月亮田、西湖池、月光村、白云村、明月沱、晓月路、金紫门、来苏、来仪、马桑岚垭、电台岚垭、枣子岚桠、翠华苑、滴水岩、茨竹、星月湾等等,都颇有意境。

做好地名保护工作 

才能留得住“乡愁”

    一方水土,孕育一个地名;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

    2022年,国务院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条例设立地名文化保护专章,明确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鼓励社会参与等要求。

    新修订的条例对做好地名文化保护作出多方面的顶层设计。条例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还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这意味着地名管理要坚持保护、传承地名文化,不能擅自更名而导致优秀文化资源的损失。

    我市一直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7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2022年7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明确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2022年9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对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地名使用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与此同时,我市建立两批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211条,各区县将3500条地名纳入区县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地名原则上不得更名,并划定保护范围,实施分级分类保护。编制《重庆市主城中心城区消失地名录》,就近移植启用消失历史地名15条。

    保护地名文化既要守护老地名,也要规范新地名。我市坚持新生地名要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2012年以来,主城中心城区规范命名1666条,科学规范的地名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