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结合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老年人助餐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主题教育“民政惠民有感”十项实事项目全面推进。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建成老年食堂等助餐点1556个,累计开展助餐服务近200万人次。用“一碗汤的温度”,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
多种模式建
推进老年食堂“处处可及”
探索“市场主体+老年食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营自主”的理念,引进餐饮企业租赁或利用自有门面,开展助餐服务。
探索“物业企业+小区食堂”。按照“党建引领、依法治理、居民自治”的思路,由社区牵头,联合业委会、物业公司、餐饮企业打造社区养老食堂。
探索“中心带站联点”助餐服务。按照“1+X+N”的模式,依托1个养老服务中心中央厨房,在X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设立老年食堂,并在有条件的小区拓展设立N个助餐服务点,形成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老年人通过进站登记、电话和网上预订的方式,享受堂食、自提、配送助餐服务,就近就便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问题。
探索“公建民营”助餐服务。按照“政府建设、机构运营、资源整合”原则,利用社区养老服务站场地资源,由第三方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助餐服务。
探索“赶集食堂”助餐服务。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人流量较大的场镇赶集时,定期开展助餐服务。目前,全市41个区县均建设并运营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多种方式管
推进老年食堂“吃得放心”
加强标识统一。把命名标识统一规范为“XX社区(村)老年食堂”,并制定统一标识标牌,让群众找得到。
加强规范管理。推动养老食堂适老化改造,加大“明厨亮灶”建设力度,加强食品安全、消防安全、资金安全等综合监管,让老年人省心又安心。
加强菜品创新。推动各区县因地制宜创新老人餐,在推出40余类菜品基础上,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人群定制20款健康套餐,并不断研发适合老年人口味和健康需求的新菜品,持续唤醒消费需求。
加强标准制定。制定重庆市助餐服务实施细则、重庆市老年食堂建设标准、重庆市老年食堂运营规范,让老年食堂建设运营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加强数字建设。推进“渝悦养老”应用建设,构建完善“老年食堂地图”模块,让老年人在手机上就能够一张图找得到食堂、一张菜单方便订餐、一键支付结算。年内,将打造100家示范化老年食堂,推动各区县发挥比较优势,大胆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老年食堂建设路径和模式,实现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
做好“服务+”
推动老年食堂“更可持续”
实现合理布局。综合考虑辖区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等因素,结合新建居住区和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补齐工作,按照“一刻钟”就餐服务圈合理布局,鼓励引导综合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社区闲置资源无偿或低偿用于老年助餐服务,切实扩大服务圈。
做好补贴优惠。认真落实基本养老服务要求,根据老人年龄阶段、家庭困难状况及活力程度等情况,对就餐送餐服务实行差异化补贴或优惠,并在老年人给付就餐费用时自动扣减,让老人服务可获得、价格可承受。同时,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做好服务延伸。引导老年食堂面向周边居民提供就餐服务的同时,探索“+党建”:将非公党支部建在食堂,组建党员志愿者送餐队伍;探索“+网格”:在食堂设立网格驿站,及时收集解决居民困难问题;探索“+养老”:将养老服务站迁至食堂,打包提供康复护理、文化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提高服务资源与需求匹配效率;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银龄课堂、老年大学声乐书法等系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