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精准管理再发力 ,主动服务提质效!重庆推动残疾人福利工作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11-08
字 号:

近年来,市民政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弱有所扶”目标定位,健全制度体系,坚持多管齐下,紧盯薄弱环节,突出上下联动,推动残疾人福利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提高政治站位

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可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问题导向、健全制度、提高标准、主动服务、长效机制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建立健全制度。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精神,市民政、财政和残联先后制定出台7项配套政策文件,各项规章制度成熟完善,政策覆盖率100%。

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19年以来先后两次提高补贴标准,累计发放两项补贴28.7亿元,惠及49.5万残疾人。

主动靠前服务。率先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全程网办”“全渝通办”和“主动服务”,群众满意度良好。全市“两补”档案齐全规范,完整率95%以上;在全市“赛马比拼”中,“两补”服务被市委巡视办评为示范榜样典型。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工作协调、主动发现、监测预警、数据比对、资金分担、容错纠错”长效机制,落实每月预警督办和双月通报制度,强化主动服务和业务指导,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多管齐下

凝聚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合力

注重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打通“医”“康”循环,推动“精康融合行动”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及早动员部署。及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提出具体要求。开发建设“精康融合服务平台”,已在10个区县试用。

注重理论探索。举办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研讨会,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精康融合行动”提供理论支撑。

细化目标任务。市、区县财政将投入5000余万元,明确分年度目标按三个阶段梯次纵深推进,每个阶段划定一个时间节点、聚焦一个中心目标、锚定三个定性指标,全要素推进,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落实。

培树服务品牌。按照“中心+站点”架构布局,充分利用养老、康复、精神卫生等服务机构活动场所,着力探索“1+N”(患者+社区、社工、医生、家庭、慈善、就业.....)融合服务模式,分时分类有序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社区康复服务品牌“渝康家园”,建立1152个社区康复站(点),为1.9万余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家门口”社区康复服务,区县覆盖率达100%。

推行赛马比拼。将实施“精康融合行动”纳入全市民政系统重点工作“赛马比拼”,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增强工作实效。


紧盯薄弱环节

激发精卫福利机构内生动力

聚焦短板弱项,优化发展结构,强化精细管理,创新发展模式,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迈上崭新台阶。

强化统筹协调。坚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主城新区、渝东北、渝东南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十四五”兜底线工程潼南区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万盛经开区项目稳步推进建设中。

突出两个效益。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推动福利机构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全市有精神卫生福利机构5所,开放床位4050张,收治服务对象及社会患者3494人。

注重开拓创新。市十一人民医院(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获得国家临床试验基地(GCP)资格证书,先后开展23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科研能力和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升。

推行集中照护。对符合条件的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或社会化照护服务,全市有7938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入住各类照护服务机构。


突出上下联动

挖掘康复辅具产业发展潜力

坚持“靶向”发力,多方联动,全面推进辅具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创新试点。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统筹力度。大力推进巴南、大足、永川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任务落实落地。重庆康复辅具产业园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22个,注册企业87家,协议产值突破18亿元,拉动投资30亿元。

积极开展社区租赁。试点地区着力打造“30分钟”辅具社区租赁圈,推进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投入1080万元,建设体验展示中心8个、租赁服务点80个,已租赁辅具1689套,体验服务12000余人次。

持续推进“福康工程”。扩大受助群体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免费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开展手术矫治和康复训练。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2029万元,为3385名困难残疾人实施手术矫治或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