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跳磴镇位于重庆中心城区西南部,得名于水中用以涉水过河踩脚的小石头,表明此地过去曾是人口密集的口岸,以地理特征命名是人类认知和标识世界的一种特定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跳磴镇民间文化深厚,拱桥“莲箫”“祭祀歌”“王氏族人清明会”等,先后被列为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跳磴石工号子”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石工号子”为元素创作改编的音乐作品《跳磴石工号子》更是荣获了2013年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
考古发掘表明,跳磴是古代巴人活跃的地区。沙沱村的龟亭山巴人立市遗址、石盘村、沙沱村杨家嘴汉墓群发掘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斧、陶棺和大批随葬品,以及始建于明代的石林寺、蜂窝坝村的清代金剑山石刻、南海村清道光弥勒堂碑刻等文化遗产,充分印证了历史上的跳磴地区曾是长江文明和巴渝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县志》记载,佛教在跳磴地区历史久远,旧时有白云寺、石林寺、金剑寺、金鳌寺、弥勒堂、龟亭寺及一些小寺庙。在中心城区,这里是古寺庙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在一次寻常的道路扩建中,偶然发掘出了掩埋尘土之下数百年的南海村明代古寺庙弥勒堂遗址得以重见天日。这座只存在于当地老人记忆中的古寺庙,终于向人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在对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残存的佛像和瓷片,还有石狮子、石像出土。专家判断,这些文物大多属于明清时代,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尊佛头像,神态安详,做工精美,工艺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明代青花瓷以及古代人祭祀所用明器。这些祭祀用品上都镌刻着一个“五”字,考古学家由此认为,跳磴这个地方,曾经存在着一个姓“五”的神秘家族。
宋代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五氏,本伍氏,避仇改为五。”五姓是我国现行罕见的姓氏,今山东东平,山西太原、大同,新疆塔城,湖北利川,湖南益阳,江西宜丰,浙江椒江等地有分布,汉族之外,苗、水、土家、傈僳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历史上的名人有秦末楚将五逢、明代宜城知县五准等。
文物考古学者通过对古弥勒堂的发掘,初步判断,或是明清之际的战乱,导致了古弥勒堂的衰落,而这些残存的佛像和瓷片,是逃亡僧人刻意掩埋下来的。
更有价值的发现是,以古弥勒寺遗址近一千平方米的规模,说明了古代跳磴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是重庆长江北岸的繁华商圈。地方文史专家认为,在秦朝司马错、张仪入蜀前,在弥勒堂遗址对面、以长江中龟亭山巴人遗址为核心的区域,就是当时重庆繁荣的商贸集市,而且直到晋代依然活跃。
从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看,跳磴镇古寺庙众多,周边环布官道,说明交通便利、人丁兴旺,这些条件都证实了古代跳磴人展开大量商业活动的可能。所以不妨这样说,巴人立市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从巴国到明清时期,大渡口区包括跳磴镇,一直都是重庆重要的“商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