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江北区——重庆最早的府城
日期:2024-01-23
字 号:

江北区,是重庆中心城区之一。江北区位于重庆市境西南部、中心城区北部,东、南、西分别与巴南区、南岸区、渝中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北与渝北区接壤。面积220平方千米。人口92.58万。

江北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之北,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长江岸线53千米、嘉陵江岸线19千米。主城绿肺铁山坪入选“重庆十大新名片”,鸿恩寺森林公园为主城观景台,五宝镇蕴含生态田园之美,镶嵌出一幅天然的“两江(长江、嘉陵江)三山(铜锣山、明月山、鸿恩寺城市山体)四景(街景、江景、绿景、夜景)五河(栋梁河、御临河、双溪河、朝阳河、盘溪河)风景图”。

地名由来

江北区,因处嘉陵江、长江合抱之北岸要冲之地,故名。东汉时巴郡和江州县治所曾一度迁驻江北嘴一带,名北府城,为建置之始。

1929年,重庆设市,改称重庆市江北市政管理处。1955年10月重庆市区划调整时,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江北区,至今不变。

地名趣谈

江北城很长一段时间代表着江北区。那时重庆还没有修通大桥,出门过江都靠轮渡,以前是手摇小木船,后来换成机电牵引的大船。江北城水岸线长,码头众多,经济兴盛,很多的生活场景、文化遗存都和江水、码头有关。

江北城也是张仪筑城的选择地,后来大夏国的明玉珍把墓地也选在江北城的江北嘴,都说明江北城地理位置的优越。

今天江北城经过改造之后,宛如上海的陆家嘴,是重庆的金融中心。

江北城

记忆中的江北城

江北城似乎是一个存在于过去某个时空里的名字,它由十座城门合围而成,妥妥的一座城。那些充满诗意的地名丰满着它的历史内涵,至今还沉淀于老重庆人的记忆深处。而现在的江北故城已经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并且有了一个和上海陆家嘴类似的名字——江北嘴。

江北城历来是重庆江山形胜之地。据《江北厅志》记载,江北城“左观音梁绵亘江中,右岸石壁陡立,迤逦江岸,夹束江水,宛然迥然”。嘉陵江在此汇入长江口的北岸,与南岸区弹子石隔江相望,南以嘉陵江与渝中区分界,西接刘家台,北邻三洞桥。

清嘉庆三年,重庆府江北同知李在文召集民众兴筑土城墙,将江北城合围,并开设四城门,后来又陆陆续续扩建,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江北古城。

有人说江北城的生活场景代表着最重庆的旧时光。孩子们在青石板上奔跑嬉闹,支在路边的蜂窝煤炉子冒着烟气,街边美食热气腾腾,人们在街边露天茶馆里悠闲地喝茶摆龙门阵,勾画出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人们沿着高高低低的石梯穿过保定门,到江边汲水。这幅场景被徐悲鸿《巴人汲水图》记录下来,此画在2010年的拍卖会上,以1.7亿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当时徐悲鸿作品的拍卖纪录。虽然当时徐悲鸿是以沙坪坝的江边为原型构图的,但是这幅画生动地反映了重庆人的江岸生活场景。

沿石梯而下,两岸舟船纵横,商旅来来往往,形成专业的街市,比如米亭子粮食市场,三洞桥竹器市场,兴隆街的铁器市场,江北嘴的水果市场,木关沱的食盐、糖烟副食店等。

江北城里有一条街,名字估计只有咱们重庆人才能明白,它就是撑花街。外地朋友应该是很难理解“撑花”这个词的,它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雨伞,因为撑开的雨伞看起来就像是一朵花。这条街上的住户大都以制作雨伞为业,就取名撑花街了,就像位于渝中区的筷子街一样。老江北城还有桂花街,因为清朝末年当地有一片桂花树而得名。

说到重庆,大家想到的一定是火锅。江北城码头可以说是重庆火锅的发源地,以前江北城刘家台一带有个杀牛场,毛肚等内脏售价很便宜,船工们就用毛肚等牛下水加辣椒、花椒等汤料烹制,由于味道鲜美,后来演变为小贩们担着挑子沿街叫卖的简易火锅“水八块”,再后来被宰房街马氏兄弟正式引入饭店,逐渐成为重庆主要菜品之一。

江北城的饮食文化别具特色,那些隐藏在撑花街、洗布塘街、戏园坝、汇川街、桂花街的美食,大家还有多少记忆?胖子妈田螺、刀削面、油茶、肉汤圆、熊鸭子、中月台的冲冲糕、刘家台的牛火锅都成了过去的回忆……

如今,老城已脱胎换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是充满时尚感的高楼大厦。大剧院、科技馆、福音堂、德肋撒堂、明玉珍睿陵、三洞桥民俗风情街、中央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展示着旧城新貌。那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积淀深厚社会人文民俗的建筑,也随之成为老江北城的记忆符号,消逝在时光的长河中。

渡口

江北城的渡口

江北城位于长江、嘉陵江环绕交汇处。江北城水岸长,码头也就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解放前唐家沱、寸滩、江北城、刘家台、香国寺、董家溪、猫儿石、石门、桂花园等几乎全是岸坡,大多是木船简易码头。每到枯水季节,岸上形成了一座座市场。轿子、溜溜马、鸡公车、板架车、独轮车等来来往往,人声鼎沸。江水上涨,市场便一哄而散,消失得无影无踪。

清代嘉庆年间,江北北岸已有木船渡口20多个,渡口分资渡和义渡,也就是收费的和免费的两种。其中鲁班渡、宝盖渡、莺花渡、罗伽渡、鄢花渡、沙湾渡、蛤蟆渡、溉澜溪渡等有名的渡口,兴盛一时。

莺花渡位于嘉陵江北岸,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金沙打铁街至刘家台一带,洪崖洞的对岸。

莺花渡何以得名?有一种说法是,莺花渡口有一块碛坝,春天枯水期,碛坝露出来时,碛上莺飞草长,百鸟争鸣,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或饮茶听风,或喝酒吟诗,久而久之便为其取了一个雅名“莺花碛”,莺花渡之名也因此而来。王尔鉴诗云:“春江明似练,春日渡莺花。莺语随波转,花香逐浪奢。诗敲山寺里,酒醉野人家。薄暮归来晚,风吹一艇斜。”

夏天,洪水淹没了莺花碛,上涨的江水抵达临江人家的门前,家门前就可以钓鱼。古人谓:千家竹屋临河住,五里涛声入梦来。

抗战时期,重庆大量修建公路,莺花渡便被毗邻渡口的刘家台的车站取代。莺花渡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现在江北区政府在旧莺花渡的地方栽植了很多桃树和樱花树,春天的时候,倒映在江面,是另外一幅景色。

说了江北城的渡口,就不得不说江北城的桥。江北城有河溪近十条,大都由北至南注入嘉陵江和长江。河溪之上著名的桥梁有三洞桥,此桥原名“拱北桥”,位于江北城文星门下,取“众星环绕拱卫北辰”之意。三洞桥一带活跃着一批杂耍艺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应占武,诨名“九根毛”,世居江北三洞桥。“纸人抬碗”和“草绳变蛇”是“九根毛”的拿手好戏,他把一只碗盛满水,吹一口气,用纸剪的两个小人便可将碗抬起悬空。他将一根草绳几搓几搓,顷刻之间,草绳便变成了一条活蛇。这两招魔术,堪称绝技。“九根毛”的表演很随性,通常露天表演,高兴时分文不取,与老北京天桥艺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他的故事还拍过8集电视连续剧《九根毛》。

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三洞桥风情街,在此可以瞭望弹子石商务社区。而其他的桥,比如通顺桥、大板桥、兴隆桥因为各种原因消失,其名字保留在历史的深处。

老城门

江北的老城门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这是重庆人儿时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说的就是城门故事。旧时的江北城,从码头望城门,觉得石梯之上的城门高大肃穆。从城门内向外望,是滚滚东去的浩荡江水。

清嘉庆三年,重庆府江北同知李在文召集民众兴筑土城墙,将江北城合围,并开设四城门,后来又陆陆续续扩建,共修建了金沙、保定、觐阳、汇川、东升、问津、文星、镇安、永平和嘉陵十门,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江北古城。

朗朗文星照九重,问津那许白云封。

镇安永远资神护,保定于今际世雍。

沿岸金沙随浪涌,汇川火井衬波浓。

觐阳红门东升处,恰对涂山第一峰。

这八句诗里藏着的正是江北古城其中的八道门的名字。而今江北古城的墙垣和城门大都消失,东升门和问津门只剩下了门洞,保留最完好的便是保定门和一段城墙。保定门遗址在今天江北嘴大剧院附近,在城墙上可以看对面的来福士广场和洪崖洞。保定门的名字取自《诗经》中的“天保定尔”,即“愿上天保佑你”的意思。

保定门紧靠老江北城下横街,从码头登上长长的石阶,穿过保定门之后就算是进了城,所以保定城门算是江北城水路的门户。那时江北城名气甚高的三大渡口是鲁班渡、宝盖渡、莺花渡,宝盖渡是从保定门到千厮门的渡口。

老江北人儿时最难忘的时光莫过于到保定门外的嘉陵江边挑水,到河边赶麻雀、游泳、钓鱼。江北城的江岸常常因洪水暴涨猛跌形成“河沙坝”,也叫“碛坝”。“碛坝”主要在觐阳门至保定门、金沙门和刘家台一带嘉陵江边的河坝,也就是现在寰宇天下到刘家台一带。长长的河滩堆积着厚厚的一层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那时生活在江北城的人,大多有过筛鹅卵石的经历,用竹筛滤掉沙土,筛出鹅卵石拿去卖钱。

江北城的城墙和城门大多沿江而建,城墙蜿蜒兀立,厚实高耸。今天在保定门的城门遗址上,看滚滚江水,夕阳西下,那些条石缝长出根深叶茂的黄葛树,透出穿越时空的历史韵味。

香国寺

香国寺在哪里?恐怕很多重庆人都不晓得。如果说起另外一个名字:江北的华新街,却是好多人都知道的。

香国寺不是街,而是一座寺庙。寺虽不存,因寺庙而起的地名却留了下来。香国寺一名解放初期仍在使用,再后来它就叫华新街了。

香国寺建于何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说和建文皇帝似乎有点关系。那时江北城才是城中心,香国寺周围比较荒凉,没有太多人居住。因为地旷人稀,又能俯瞰嘉陵江,所以香国寺的景色和莺花渡有得一比。清乾隆十六年八月,巴县知县王尔鉴慕名游览。时值八月,桂花正开,暗香袭人。王尔鉴与寺僧相谈甚欢。事后,王尔鉴写了《八月二日香国寺僧恒送桂花诗以视之》一诗,来记述这次香国寺之行。诗中说:

传闻香国寺,岩桂早花开。

欲遣吴刚去,相将老纳来。

清芬含宿露,疏影乱琴台。

俨到皈峰上,秋风坐把怀。

王尔鉴不是第一个到香国寺的著名官员,更早的是清康熙四十四年进士龙为霖。龙为霖是巴县人,出任过知府。有一天他邀友一道出游江北,玩到天黑,渡船已经收工,回不去了。于是打着火把找到香国寺借宿。他写了《宿香国寺》一诗记述此事:

把炬寻山寺,江干一线通。

高楼停月小,疏竹倚天空。

香篆浮金鸭,灯花缀玉虫。

坐谈清净理,茗饮听松风。

香国寺不但桂花好,还有两棵果树让人稀奇。这两棵果树一棵是龙眼,一棵是荔枝,年年硕果累累。在当年的重庆城内以及周边的大小寺观,都没有这种树,所以很是稀奇。

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张兑和听说香国寺有本地稀奇的龙眼、荔枝,也去游览一番,可他去时,这两株树的果子已经摘完。后来他也写了一首《香国寺》的诗来说这件事情:

言寻香国寺,落日翳孤墩。

万木临秋水,三江月到门。

人烟依磬夕,渔火隔林昏。

为问炎州果,何年结净根。

这炎州果,指的就是龙眼、荔枝。

至于香国寺如何就变成了华新街,和胡仲实、胡叔潜两兄弟有莫大关系。这两兄弟一心实业兴国,想建造一座现代钢铁厂,就筹措资金,在香国寺附近建了华西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刘湘的二十一军与华西兴业公司合资成立华联钢铁厂。抗战时期,华联钢铁厂在原厂的基础上开始扩建,一些工人就在香国寺附近修建住房,逐渐形成一条新街。这条街依华联而成,就以华联钢铁厂新街之意取名华新街。

华联钢铁厂是大后方官商合办的最大钢铁企业,抗战期间,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钢厂工人仍然坚守岗位,产量逐年提高。比如1943年就生产了4000多吨钢以及100多吨钢铸件,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重庆解放后,政府接管钢铁厂,官僚资本部分充公,私股与众股东协商按市价赎买。接管后钢铁厂改为国营,命名为重庆104厂,后更名为“重庆钢铁公司第三钢铁厂”,简称“三钢”。香国寺这个地名当然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