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有几重含义:一、截住河流的构筑物;二、河流险要处巩固堤防的构筑物;三、方言,沙滩、沙洲;四、平地,多用于地名。
重庆江津的白沙坝应该是第三和第四种意思的结合体,即方言里的沙滩、沙洲,因为地势平坦有人居住而形成一个地名。
江津白沙坝因江边沙子显白色而得名。白沙坝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就有人聚居在驴溪河和长江交汇处,并形成村落。唐朝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蜀中广记》《太平广记》等文献均有关于白沙大圣寺的记载。而白沙有典可考的建镇时间为北宋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元末明玉珍以重庆为国都建立大夏政权,把江津改为畿甸邑,白沙随之而成为“畿甸”之地。万历九年(1581),在白沙设置水驿,白沙水驿与僰溪水驿、汉东水驿、白渡水驿并称为江津的四大水驿。清代中后期以后,白沙凭仗水驿之利成为川东、川南一大水路要津,而且是川黔滇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抗战期间,江津的白沙坝与沙坪坝、北碚夏坝、成都华西坝一起,并称大后方的“文化四坝”。
有人说白沙是因酒而得以建镇。古代巴国因为盐业而富裕,又得水利之便,不缺粮食,自古有酿酒之风。而且巴人的酿酒工艺高妙,所酿之酒清澈无比,而古代的酒大部分是浊酒,因此白沙的酒显得分外珍贵。宋时白沙镇的酿酒业已经颇具规模,官府设置了专门的酒官管理生产与税赋。明朝嘉靖年间,《江津县志》记载:江津产酒甲于省,白沙烧酒甲于江津。到光绪年间,镇上的酿酒槽坊一家连着一家,沿长江岸铺满了五里地,被称为“槽坊街”。清末诗人赵熙曾到访白沙喝酒,作诗赞誉:“十里烟笼五百家,远方人艳酒堆花;略阳路远茅台俭,酒国春城让白沙。”
白沙除了经济发达,还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办学历史。北宋时期,江津知县冯忠创办了巴渝地区最早的书院——五举书院。到了清代,江津书院数量居全川之首,尤其是白沙坝上的聚奎书院英才辈出、佼佼者众,是迄今巴蜀大地上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代书院之一。
1905年,商人邓鹤翔在白沙溜马岗兴办了全川最早的女子小学——私立新本女子学堂(现校址为重庆工商学校),由此拉开了白沙坝现代教育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学校和教育机构迁到白沙坝。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白沙新桥开学,抗战结束后,这所全国唯一的女子最高学府迁至重庆九龙坡原交通大学(今四川美术学院)校址,1950年并入西南师范学院,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39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和国立编译馆也先后迁来白沙。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白沙有大、中、小等各类学校近四十所,常年在校人数超过一万多人。白沙在抗战时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城”,正因如此,白沙与沙坪坝、北碚并称为重庆的三大文化区。
悠久的历史铸就悠久的文化,悠久的文化孕育出特有的魅力。在白沙坝这块地方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才,比如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著名诗人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农学家程绍迥,气象学家徐近之,细菌学家陈文贵,心脏病专家邓庆曾,经济学家樊弘,教育家颜实甫,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土木工程学家吴惠弼,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张朝吟等,他们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梁漱溟、黄炎培、文幼章等也曾在白沙留下了不少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