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永川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点,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永川区位于重庆市境西南部、长江上游北岸,东接璧山、江津区,南与四川省泸县、合江县相邻,西连大足区、荣昌区,北与铜梁区接壤。面积1576平方千米。人口114.89万。永川区是国家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有古昌州八景——“三河汇碧”“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八角攒青”“石松百尺”“圣水双清”“龙洞朝霞”,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国家级主题公园乐和乐都、国家级森林公园茶山竹海、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黄瓜山,有永川秀芽、永川豆豉等全国驰名的特色产品。
地名由来
永川区,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 字”而得名。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析泸川、璧山两县地置永川县,此为建置之始。后虽在元代并入合州近百年,但永川之名沿用至今1200余年不变。
地名趣谈
永川地处重庆西部,长江上游北岸,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重要枢纽地。地势开阔,境内水系发达,森林覆盖面积广阔,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富饶之地。这里有远近闻名的永川皮蛋,有川菜常用调料永川豆豉,有绿茶名茶代表永川秀芽,有适宜众多烹饪方法的松溉盐白菜,还有黄瓜山脆梨、来苏香肠、何埂俏表嫂大头菜、五间西瓜、青峰高粱酒等数不过来的特产。每一种物产都与当地的某个地名息息相关,每一种物产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老掌故。
跳石河畔
永川豆豉满颊生香
在永川区胜利路街道有一条小河,名为跳石河,是小安溪河其中的一段。永川著名的豆豉,相传最早就是在这里产出的。
相传古时候永川城中有位姓崔的大户小姐,聪明能干又饱读诗书,父亲早逝导致家道中落。为谋生计,崔氏便与丈夫在城东跳石河畔开了间饭馆。
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有一天崔氏正在店里蒸黄豆,黄豆刚煮熟起锅,外面突然人声鼎沸,路人奔走相告,说是张献忠的部队来了。崔氏害怕官兵抢人抢豆,慌乱中将冒着热气的黄豆倒于后院柴草下,带着孩子夺门而逃。
山中躲藏了半月,崔氏一家才返回店里。刚进店就闻到后院有股奇异怪香,崔氏循香查看,发现香味来源于半月前倒在柴草堆里的煮黄豆。可那哪里还有黄豆的样子!豆子变得黑糊糊的,上面生满了霉菌,变成了“毛霉豆”。
崔氏本想扔掉这卖相可怕的“毛霉豆”,又觉得有些可惜。明末年年征战,民不聊生,食物甚是稀缺。崔氏心想,这豆子发出的味道倒是极香,或许可以一食。她捡出“毛霉豆”清洗干净,采用腌盐菜的办法,将豆子码上盐,封装进坛子里。
第二年春天,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崔氏想起来那坛“毛霉豆”,试着端到饭桌上。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毛霉豆”褪去了“毛外衣”,变成了色泽晶莹、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的美味,一家人争相食之。
自那之后,崔氏便在自己的饭馆中推出这道菜品。有一天,一位路过的外地商人品尝后赞不绝口,追问这道唇齿留香的菜名。崔氏觉得“毛霉豆”这三个字有些上不得台面,正思索间,忽闻门外邻居小孩说自己掉了牙,又想到客人说“毛霉豆”唇齿留香,急中生智,冲口而出“豆齿”两字。外地商人将“豆齿”误会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传跳石河的豆豉。永川豆豉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朱沱镇
汉东遗址
在永川境内的长江边上有一个朱沱镇。在朱沱镇的汉东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古代城池的遗址——汉东城遗址。遗址内出土了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文物,专家将其认定为“通史式古城遗址”。
据《江津县志》《新唐书》等文献记载,汉东村曾是唐代设立的万寿县县衙所在地,1979年朱沱镇从江津县划归永川县管辖。
在汉东村考古发现的出土瓷器,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这些瓷器多集中于唐、北宋早期,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其中有不少来自景德镇窑、湖田窑、龙泉窑、耀州窑等名窑。这就与重庆本地其他遗址多出土涂山窑或邛窑瓷器大为不同。
与出土文物一起进入考古学界视野的,还有汉东村遗址的构建格局、道路交通、房舍以及地下排水系统,其规模完整,表明了汉东城在宋代时已经相当富庶。
于是,一座千年古城的样子复原在人们面前。
汉东城临长江而建,方圆4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2万平方米。城中建有一纵四横五条街道,街道由巨石砌成,宽约4米。四条横街都通向江边,故而,这是一个依赖水运的港口重镇,从这里沿水路出发,上可达四川合江、泸州,下可抵江津。
城中有居民区、商业区、宗教活动区和手工业四个功能区,在居民区,寻常人家居住的房舍多为“两室一厅”。整个古城设有精妙的排水系统,大部分街区设有排水沟;民房内设置下水管道,排污水至长江。管道由陶制而成,像竹节一样段段相连延伸。
汉东城兴于唐,唐代置万寿县,汉东城成为县衙所在;衰于北宋,北宋时撤县,万寿并入江津县,原县辖属地及县衙所在地汉东城,为江津县下辖,成为汉东乡。自此以后,汉东城逐渐没落,最终被黄土深埋地底。
茶山竹海
掐尖采摘永川秀芽
在永川城北有个茶山竹海风景区,是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中竹林打斗场景的拍摄取景地。茶山竹海位于永川境内的箕山山脉,最高峰薄刀岭海拔1025米,是整个渝西片区的最高峰。
箕山,是永川的五大茶山之一。与皮蛋、豆豉一起红遍川渝的永川秀芽,是川渝两地的绿茶知名品牌。永川秀芽的产区主要分布在永川区的云雾山、英山、巴岳山、箕山和黄瓜山。
1959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献礼国庆10周年,决定研制生产一款具有当地特色的茶叶。当时研制出来的茶叶被称为“银芽”,由朱德元帅亲自品尝,朱德饮后用家乡话赞叹道:“还是这个茶叶好。”
1962年,因科研需要扩大茶园,茶研所搬迁至茶产地永川。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正式为其命名为“永川秀芽”。当时的永川秀芽只有几个专业师傅少量精细制作,产出仅用于评奖和教学等科研领域。这也造成永川秀芽珍贵难得,塑造了品牌形象,一时间川渝两地人人知晓永川秀芽,却求而不得。科研人员和茶厂都不能见其真身,更别说观看制作了,都将它视为神秘高贵的产品,偶得一罐,便束之高阁珍藏起来,哪里舍得喝。
直到2003年,永川政府为发展茶经济,在首届中国(永川)茶旅会上隆重推出永川秀芽。政府的引导加上市场经济与科技推动,现在的永川秀芽采用机械化批量生产,保证品质、水准统一,永川秀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松溉古镇
人人都爱盐白菜
永川境内的长江边上,还藏着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松溉古镇。清光绪《永川县志·舆地·山川》记载:“沱上北岸,有后溪水来注之。东岳沱之前,曰哑巴溉,水最险恶,往来舟子不敢作欸乃声,故此以名。”故而松溉一词,原取名自境内的松子山与溉水。
松溉的溉,即灌溉的溉(gài),但当地人不这样读,他们读作松溉(jì)。究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古时当地出了一位举人,回乡时把溉错读成了“既”,因此便延续了下来。一说是乾隆帝乘船经松溉时,误读地名为“松既”,皇帝之错谁人敢纠?大家也就跟着将错就错了。
历史上的松溉,是永川、荣昌、隆昌、泸州、铜梁、大足、内江一带商贾来往重庆的必经之地,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枢纽。
松溉古镇并不大,镇上仍有原住居民在此生活。除正街外有条解放街,解放街上有处院子,名为陈家大院。
据陈氏家谱记载,清晚期,陈氏先祖陈朝钰只身一人,从巴县冷水场到永川松溉镇做学徒学经商。经过几年时间的打拼,定居松溉,置地兴业,当上了“源顺庆”掌柜。陈朝钰去世后,其子陈开宗子承父业,购置地产,开设“怡庆长”商号,续建陈家大院。
陈家大院是永川当地最为有名的名门大院,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和国际影星陈冲就是陈家大院的后人。
古镇中有一处陈少南故居,四合院的布局属典型川东民居院落,采用抬梁、穿斗木结构形式,枣红色门窗,青砖墙体,小青瓦屋面。陈少南,南宋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年少考中进士,曾官拜礼部尚书郎。南宋时金国入侵,陈少南大胆直言,坚决主战,不料被主和的秦桧陷害,一路被追杀的陈少南逃到永川松溉,最终在此隐居下来。陈少南被称为“松溉教育史上第一人”。他在松溉开馆办学,对松溉教育影响很大。
松溉古镇最有名的物产是松溉盐白菜。川渝一带,民间一直有腌制咸菜的传统,对咸菜的制作有非常丰富的心得。四川泡菜采用盐水泡制,资中冬尖、涪陵榨菜、松溉盐白菜等采用的方式是脱水、封藏而制,又在制作工艺上各有秘方。
松溉盐白菜取料为山东大白菜,当地人称“黄秧白”。每年立春前10天左右,将菜叶洗净、破蔸、浸泡、除残、压榨后,拌上食盐、花椒和中药配料,采用豆豉层层封藏,送入发酵仓内发酵。
一年后开封,取出清洗、晾干,包装成型。盐白菜充分吸收了豆豉的酱香味,变得酱香浓郁、可口美味,是川渝两地以及长江下游地区,人们餐桌上最爱的腌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