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瀛山位于綦江区东南部,距离綦江城区约10千米,距离重庆中心城区不到70千米。老瀛山介于华蓥山西南余脉与大娄山山脉北延之间,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马脑山海拔1354米。
老瀛山的地质结构属4亿年前形成的中生代侏罗纪过渡地层,4亿年前的海水在山壁上形成的海陆更替线至今仍然清晰可见。老瀛山又遭众多河流切割,以至于沟深谷多,地形破碎,多孤立山体,而表现出来的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两种特殊类型。在老瀛山,丹霞地貌呈现出各种形态,柱状、曲面状、三角状……几乎所有的丹霞地貌样式都能在此地找到,可谓丹霞地貌集大成者。2004年11月,全国高校地质研究协会野外考察团在綦江区三角镇,发现了三角镇老瀛山的红岩坪。红岩坪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重庆地区首次发现的丹霞地貌,并以此称为“红肥巴儿”,命名“红岩村”。
老瀛山,简称瀛山,得名和山形气韵有关。《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瀛山在县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高峻,像海中蓬瀛,故名。”蓬瀛即蓬莱、瀛洲二洲的合称,相传是渤海中仙人所居的两座仙山。老瀛山平畴突起,三支山脉像“爪”字形交汇于老瀛山主峰,形成众多峡谷,峡谷多深红色的岩石,陡峭险峻,云雾缭绕,故以此得名。
老瀛山有许多带仙气的传说故事。传说老子来到老瀛山,被山脉气象所打动,觉得老瀛山类似于蓬瀛,就留在此地修行成仙。据说今天的白云观即是老子当年修行之处。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道士杨常符(号福庵,江西人),道游天下,行至老瀛山,也被这里的风景所打动,决定在此修建道观。人们在挖地基时,挖出一块石砚,石砚上刻有“白云”二字,故道观被命名为白云观。而白云观以及老瀛山却因此增加了神秘气息。
老瀛山曾经寺庙林立,有寺庙四十几所。老瀛山主峰上有座天神庙,天神庙即“天成大庙”。天神庙曾为川东南最大的庙宇,创建时代已经不可考,毁于道光十四年火灾,但是留下众多传说、掌故。民间有“天成大庙接雷霆,宏钟惊破万重山”之说。在天神庙废墟上,可以看见1.8米见方的石刻太极图和重两吨的石狮,还有长40米、宽25.7米的庙基等。
在天神庙对面山腰凸起边缘有一座芙蓉书院。芙蓉书院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由知名乡绅王介年、王用明叔侄捐建。王氏被推测为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后人,相传王阳明的玄孙王业泰为明末最后一任南明将军,后定居于綦江,葬于綦江金桥镇。书院建于山上,对学生来说的确不方便,书院看重的恐怕还是这里的灵气吧。
老瀛山有太多的仙佛故事,而其中一座山峰则是这些传说最好的注释。老瀛山有一处凸起的高达30米的山峰,山峰从侧面看额头饱满,鼻梁挺直,轮廓清晰逼真,目光慈悲有神,宛若“如来”凝视远方,被称为“老瀛如来”。
老瀛山喀斯特地貌成就了一座著名的山寨——莲花堡寨。莲花堡寨建在老瀛山的半山腰,充分利用了山形地貌,借助天然岩洞修筑了防御工事。从相关资料看,莲花堡寨早于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因为抗元而重新整修成为军事防御堡垒。它与合川的涞滩古寨、潼南的天保寨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建筑。此后,张献忠转战重庆、清代贵州土司反叛朝廷、清末白莲教起义等时期,莲花堡寨都成了百姓避险之地。
2003年,老瀛山又有新的发现,通过科考发现了西南地区白垩纪时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这些恐龙隶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由此可推断1.4亿年前,綦江老瀛山一带是一片广阔的湖泊,沧海桑田才形成今天的山脉。
2018年,由老瀛山、翠屏山、古剑山三个园区组成,以木化石群、恐龙遗迹化石群以及丹霞地貌景观为主体的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成立。在地质公园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如红豆杉、桫椤、南川木菠萝、福建柏、润楠和香果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