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地名中的“龙”文化
日期:2024-02-09
字 号: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载重庆府。重庆建城历史悠久,诸多地名中蕴含着“龙”元素,时值龙年春节,让我们来细数地名中的“龙”文化。

我市共有13991条带有“龙”字的地名信息。其中,行政区划名81条,如九龙坡区、龙门浩街道、长龙镇、接龙乡等;道路街巷2056条,如玉龙路、龙华大道、黔龙街、来龙巷等;自然地理实体514条,如龙门峡、黑龙潭、龙多山等;“龙江华庭”等居民点5273条,“望龙门”等区片地片2025条,“龙安村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732条,“龙崖城”等其他地名3310条。

迎龙

迎龙镇地处重庆市南岸区东部长江河谷,地势南高北低,以低丘宽谷地貌为主,地形为丘陵,主要山脉有明月山山脉。距南岸区人民政府驻地15千米,区域总面积45.7平方千米。1993年1月,由迎龙乡改名为迎龙镇。迎龙镇下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在清代早期,这里原名“倒座庙”,到了光绪年间得名“迎龙”。“迎龙”地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因为境内有迎龙寺。还有种说法是因为集镇地形好似一条龙,且当地居民每逢过年有玩龙灯的习俗。而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则与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有关。

朱棣进入南京后,朱允炆逃走,下落不明。重庆很多地方民间都有关于建文帝路过或停留过的传说,其中就有南岸区的迎龙,巴南区的接龙、石龙。

迎龙镇民间从前有“迎龙”的年俗。它起源于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件非常隆重的大事。每个村都要出一条“龙”,舞龙的、提灯的、鸣锣开道的、吹唢呐的,沿途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设香案、供祭品,迎接和礼拜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从正月初八出龙,到正月十五元宵夜“龙升天”,八天的时间里,出龙、参户、拜祠庙、访族问祖,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如今,迎龙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早已今非昔比。区域内有绕城高速、港口大道、茶园大道、轨道交通,交通发达。朝天门国际商贸城也落户迎龙镇。旅游资源丰富,有锄禾农耕体验园、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马颈观赏鱼基地、龙顶休闲旅游度假区、绿阳生态园、福泽大观园、开心农场、迎龙园、吴小平葡萄园等生态旅游景观。

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迎龙湖水库为中心,邻明月山,总面积364公顷。公园分为湿地保育科普区、观光田园区、文化体验区、绿色生态农业区和湿地保护保育区五个功能区,保留了两岸自然库塘、溪谷、漫滩等多样景观。

北斗村位于迎龙镇西面,村中地势平坦,黄葛古树遮天蔽日。北斗村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2012年成立的北斗村农民管乐队,还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并多次与中国国家交响管乐团同台演出。村里现有家庭式农家乐三家,境内有金木果园、北瀚庄园酒店、登园等观光、采摘、美食休闲旅游地。北斗村还有保留较为完好的文化遗址,其中有民国时期远近闻名的“洋房子”登园。

2011年,迎龙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龙兴

我国地名中,带“龙”字的不少,主要有因地形似龙而得名,有龙的传说得名、有生肖得名,有地理位置在东方而得名。还有一种情况是与皇帝有关,渝北区龙兴镇的得名就与一位皇帝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死后,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听信臣下建议进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靖难兵”从燕京(今北京)挥师南下,攻破金陵(今南京),建文帝乘乱外逃,避难入川。永乐四年(1406),建文帝取道太洪江直奔邻水县幺滩途中,夜宿隆兴场一小庙。第二天一早,行至小桥外,察觉有追兵将至,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石洞中。追兵搜索至此,见小庙破旧,便以为无人躲避,随即继续前行追杀而去。建文帝脱险后,在旧臣杜景贤处隐居。后世将建文帝脱险的小庙命名为龙藏宫,小桥命名为回龙桥,隆兴场也因此更名为龙兴场,龙藏宫和回龙桥至今犹存。

龙兴古镇距重庆市中心36千米,坐落在大巴山的小盆地里,有5条古道与石船、玉峰山、鱼嘴、御临、复盛5个场镇相通,古人从风水的意义上解释谓之“五马归巢”。

据江北县志记载,明初时,已经开始有小集市。进入清朝初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开置了隆兴场,客商云集,物资贸易频繁,成为周围有名的“旱码头”。继而出现了第一楼、全生堂药房、三和居茶馆等30多处老字号。

如今的龙兴镇,仍保存着鲜明的明清风格。老街全长2000余米,街面宽4米,均为青石板铺就。两旁的民居及铺面多为二至三层的穿斗平房,青瓦盖顶,竹木夹壁,白灰粉墙,彩绘雕刻,画栋飞檐,古色古香,质朴典雅。至今保存较好的有刘家大院、刘家祠堂、百年老字号“第一楼”、全生堂药房、顺祥号商行、糖豆腐、永鲜酱园铺等30多处。其中,刘家大院是重庆地区规模较大、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大地主庄园。该建筑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平面布置规整,以中轴线严格对称,三开五进式院落。厅堂高敞堂皇,装修简洁精致,整个建筑系模土木构架承重,大木小式作法,雕梁画栋,四周高墙围合,典型的川东地方建筑风格,是认识和研究中国清代巴渝历史文化、民俗的重要场所。

古祠堂也是龙兴古镇的另一大特色,共有八大群体序列、七十余处文化遗址,典型建筑有古庙、古寨、祠堂、老街民居。与过度开发的商业街区古镇不同,龙兴古镇原住民们仍然在古镇上保持着传统生活状态。古镇老街中分布着百年老字号的酒馆、酱园铺、药房、豆干坊、榨油坊、酒厂等店铺,居民们闲适、自在地坐在家门口聊天、打牌、晒太阳。

时光荏苒,如今的龙兴镇处于两江新区核心区,镇内交通发达,“六横七纵”路网体系日臻完善,绕城高速公路、三环高速、渝利铁路、渝万铁路越境而过,是主城半小时经济走廊。2007年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寺庙、祠堂、古寨、大院、老街、城楼、牌坊、戏台等建筑保存完好,具有独特的建筑魅力、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宗氏文化、祠堂文化和民俗文化。

历经数百年,龙兴古镇向世人述说着它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如今,漫步走在龙兴古镇那已经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街上,路口的剃头匠、临街的中药铺、遮风挡雨的凉棚,让人一秒回到旧时光,走进陌生又熟悉的明清时代。

龙水湖

龙水湖位于大足区南部,坐落于巴岳山脉分水岭西侧,地跨玉龙镇、龙水镇、通桥街道。龙水湖水域面积5300亩,集雨面积16.5平方千米,总库容1640万立方米,是濑溪河、小安溪河的发源地之一。

龙水湖并非天然湖泊,而是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座中型水库。《大足县志》记载:“大足地处涪沱两江分水岭上,降水偏丰,分配不均,丰枯悬殊,入境水少,为渝西贫水县之一。”

大足的地势像一个中间突起的盆底,虽然降水丰厚,但地面水入境不足,几乎有出无进。自宋朝以来,旱情便成为大足的各种自然灾害之首。大足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958年10月,大足动员组织十万劳动大军,掀起大修水库的高潮。当时在大足地区人们共修建了六座中型水库,龙水湖便是其中之一。

1958年12月,龙水湖在玉龙山下开始建设,次年7月竣工蓄水。1960年春灌,水库开始发挥效益,大大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如今,龙水湖已经成为了重庆双桥经开区生产生活及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龙水湖的水域面积和库容相当于四个杭州西湖,湖内港汊纵横,湖中散落108个小岛。因其坐落于西山脚下,延绵十余千米,形成山水辉映的独特景观,因此被誉为“重庆西湖”。

龙水湖有形态殊异的108个小岛,有的形如困牛,有的状如爬龟,还有的似若游龙;有的岛屿奇峰突兀,有的岛屿平坦如砥,有的岛屿绿地似毯。岛上或松林蔽日,或百花争艳,白鹤、野鸭、鸳鸯等二十多种珍禽栖息往来各岛,一派野趣盎然的山水相映风光。

从前的小岛上尚有居民居住,往来全凭一叶扁舟。后来龙水湖开发成了水利风景旅游景区,居民们才搬出了小岛。

松鹤岛是龙水湖的主要景区,位于湖心,环境幽古。从龙水湖景区大门处可登船上岛。岛上高处建有可观龙水湖全景的“松鹤楼”。环游小岛,可在松涛茶社品茗座谈,也可体验惊险刺激的穿越丛林、铁索吊桥和高空速滑。

龙水湖景区分为游艇区、帆船区、度假区、娱乐区、休闲区、儿童乐园等,游览观光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度假休闲游,找一家农家乐住下来,钓鱼休闲,品尝美食;一种是公园闲步游,乘船登岛,闲庭信步,喝喝茶、打打牌;一种是亲子互动游,乘船游湖,上岛体验各类亲子项目。

龙水湖湖边有一座如黛远山,那就是玉龙山,玉龙山是大足境内巴岳山的名称。玉龙山在龙水湖东面与湖水紧紧相连,是龙水湖的一面绿色屏障。玉龙山沿湖面绵延数十公里,奇峰耸立,满目叠翠。

玉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生长着大量的松树、柏树、杉树、慈竹、南竹、苦竹和各类灌木,还有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不仅有芋头峰、坛子石等奇峰怪石景观,还有三清洞和禅乐寺等名胜。

2011年,大足组建“重庆市大足龙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以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玉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大力推进龙水湖景区提档升级。2015年,龙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园迎客。

龙水湖旅游度假区还包括了龙水湖温泉水世界,主要由温泉中心、温泉泡池区、大型主题水上乐园三大部分构成。龙水湖温泉水世界是我国第一规模的湖滨全季节、双乐园水世界,打造出了“冬季泡温泉,夏季水游乐”的全年无间隙游乐模式。

未来的龙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将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养生养老示范基地为标准,建成集温泉疗养、养生养老、生态度假、运动休闲、禅修养心、生态人居等六大体系于一体的中国休闲养生养老福地。

龙骨坡

在重庆的东部,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是有“渝东北门户”之称的巫山县。在巫山县西南的巫山山脉中,有一个四周是高耸的山峰、中间是平坦坝子的盆地,这里就是巫山县的庙宇镇。在庙宇镇新城村的西南坡有一处更新世时期的遗址——龙骨坡遗址,又称“巫山猿人遗址”。龙骨坡遗址的发现,轰动了世界,也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意义重大。

为什么这里叫“龙骨坡”?这其实和1985年发现化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考古学家1985年在此处发现了重要的化石,当地百姓把化石叫作龙骨,意思是“龙的骨头”。这里在远古是一个山洞,后来变成了山坡,这块只有1300平方米的山坡,因此被称作“龙骨坡”。而后将化石及石器出土地点称为“龙骨坡遗址”。

“龙骨坡遗址”和一位考古学家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后来的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1984年,黄万波和同事李宣民等人在庙宇镇龙坪村的龙骨坡发现了这个遗址。1985年,他们在遗址内发现了一段左侧下牙床和一个内侧门齿。经过测定,牙齿化石时间为204万年前,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后来专家对化石牙齿的冠宽和冠高进行研究,判定它已由猿进化到了人。而通过牙齿的磨损程度分析得知,这是一个老年个体;因为母系氏族的血缘关系,推断它是女性,所以此化石又被称为“巫山人的老祖母”。这个足以改变世界考古历史进程的发现,立即轰动世界!在此之前,我们知道的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00万~50万年,北京人则距今约70万~20万年,而龙骨坡遗址的发现,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万年!

从1986年开始,又陆续对当地进行了发掘,又发现了三枚门齿和一段带有两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1986年11月29日,考察队在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世界考古和学术界,并掀起了一次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1988年,又采集到了120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为早期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龙骨坡是目前中国第四纪化石种类最多的地点。经考证,这些化石属“早更新世”。早更新世是第四纪冰川更新世的第一个时期,由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距今时间约为243万年到73万年。黄万波说,龙骨坡所留下的大量的原始遗存证明,古人在重庆地区的活动十分频繁。由此推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巫山人”“奉节人”“建始人”“南京人”以至“巴人”等多种直立人和智人都是“东亚型”人,而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东亚最早的人类化石点。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早期人类化石空白,对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1995年,黄万波等中国学者与美国、荷兰及加拿大的合作研究小组,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龙骨坡遗址出土的似人牙齿和一段下颌骨残段属于直立人遗存,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以及争议。

1996年,龙骨坡遗址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龙骨坡遗址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发掘,在第五至第七水平层上发现了二十余件以石灰岩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制品。有的石器制作得很精致,有的石片打制得很典型。这些发现使得巫山猿人及其文化在国内外得到公认。2003年到2006年,中法联合科考队对巫山龙骨坡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三次清理考察,弄清了遗址的地质文化分层。根据结果,专家将龙骨坡遗址分为三大地质文化层,由上到下第一层为角砾层,厚度约为8米;第二层为橘黄色细角砾层,厚度约为12米;第三层为黏土层。古人类、动物化石及石器主要分布在第二层,有近20个文化带。其中第二层最上面的化石年代为180万年,最下面的为200万年,文化层跨度为20多万年。意味着巫山古人在龙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万年的时间。

经过1991年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用古地磁法、2015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用电子自旋共振法和铀系法等测年技术、2021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用古地磁法,共三个团队的测年结果,认定龙骨坡遗址文化层的地质时代介于距今250万~200万年之间,这表明巫山人及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是目前欧亚大陆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龙骨坡遗址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将人类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同时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也证实了人类不是单一起源的论点,对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2007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和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中科院古脊椎和古人类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巫山龙骨坡——远祖之谜”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巫山人”正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龙骨坡遗址所在的庙宇镇,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骨坡抬工号子”。龙骨坡的先民们在建造房屋、铺路架桥的时候,众多男性青壮年以集体力量抬起重量巨大的建筑材料。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抬工们通过吼唱号子抒发内心感情、缓解疲劳,也使集体步力合一,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抬工号子”。如今,到龙骨坡遗址寻古,还可以听上一曲抬工号子,感受巫山悠远的历史文化魅力。


从古至今,一个个富含“龙”元素的地名,洒落在巴渝大地上,这些“龙”地名既是重庆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后,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