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暖心服务不停按下“刷新键”
日期:2024-02-20
字 号:

2月4日,立春。这天下午,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里,医护人员、社工和康复员们热闹地讨论着才结束的春节联欢会暨建院70周年文艺汇演。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刷新”。正如他们所言,患者一次又一次挑战自我“刷新”生活的认知,医护人员一天又一天坚守付出“刷新”了高质量服务。这些细小的改变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一起向新而行,如春天的小草一样,寻找勇气和希望。

“刷新”人生

让“翻车”的生活逆风“翻盘”

2月初,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春节联欢会暨建院70周年文艺汇演中,安排了两个患者节目,参演的13位患者,有过表演经验的不到一半,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把两个节目排练得有模有样,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与最开始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相比,患者惠姐(化名)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热辣滚烫”的天地。她在这里学习毛线钩织,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康复员大家庭。“一支钩针,一根线,就能钩织出花样繁多的东西,很有趣。”惠姐在这里常常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起初是钩织手工艺品,后来在医护人员和社工的鼓励下,和大家一起尝试做手工、学习空灵鼓、做甜品烘焙,惠姐感到路越走越宽,人也越来越自信。

比起惠姐的飞速进步,小珊(化名)就像一只蜗牛,缓缓贴地而行,身后却也留下成长的印记。即使参加康复活动已经有几年了,小珊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还是:“我不得行,我笨得很”。

这次春节联欢会暨建院70周年文艺汇演,小珊第一个主动报名参演,让医护人员和社工大吃一惊,她在排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努力和坚持,更是给大家莫大的惊喜。虽然偶尔还是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但小珊的口头禅慢慢变成了:“可以再教我一次吗?我会努力的。”

社工周楚芬说:“比起那些高大上的专业方法,像小珊这样敏感慢热的患者更需要的是长期的陪伴和支持。这个过程中对她的每一句鼓励、每一次关心、每一声赞美,都是形成质变的关键。”表演完下台,小珊马上激动地跟周楚芬分享心情:“刚刚好紧张,但我竟然做到了!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参加!”

“刷新”服务

让每一位患者都握住微光

为了让服务触及更多患者,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医护人员和社工将服务场景搬进病房,拓展了诸多普惠型服务。

每周一次的音乐活动是小江(化名)最期待的。小江由于患有精神发育迟滞,被安置在医院精神科已有近十年。由于语言发音不清,他很难表达,更难被理解。病房音乐活动启动后,小江每次都主动要求唱一首歌。起初病友们向他嘘声,觉得他口齿不清唱不好。但社工胥维华知道,即使很难把歌词唱清楚,唱歌依然是小江表达和释放情绪难得的途径。胥维华不仅带头给小江鼓掌,还常常夸奖他的进步。患者们受到影响,也给予小江更多的包容和鼓励。

琴琴(化名)和小江一样喜欢病房活动,但她更喜欢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和社工陈悦婷聊天,每次活动前琴琴都会想好要跟社工分享的事。

在一次聊天时,琴琴向陈悦婷说起自己的感受:“每周想到能跟你聊聊天,就觉得这一周都有盼头了。跟你聊天真开心啊,能感觉到我是被尊重、被理解的。”慢慢地,病房音乐活动就成为了社工服务的载体,而患者之间交往方式和同伴关系的改善、情绪的表达和疏导,才是真正的内核。

值得一提的是,市第十一人民医院还陆续启动了移动图书角、康复广播站等服务,并作为常规服务长期开展。给每一位患者都送去一丝微光,便是医护人员和社工们最温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