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罐山位于荣昌区昌元街道螺罐村,距荣昌主城四千米,紧靠城区。螺罐山系川东平行岭西南余脉,为川东平行岭谷向川中丘陵地形过渡的交界地带,地势不高,平均海拔380米。因为荣昌主城相对平坦,所以螺罐山看起来壁立峭耸,有“南来岭嶂千层回,北望京都万里遥”的感觉。
螺罐山得名是因为山形盘旋似螺。《荣昌县志》记载:螺罐山别名螺灌山,“螺灌”,其山之别名。秀出一峰,壁立峭耸。而林木蓊蔚,为诸景首称。今人称螺罐山乃螺灌山之同音误读。螺罐山因为穿径盘曲,由下至岭数百步,山形似螺,故称之。
螺罐山上林木繁茂、琳宫梵宇,因为山上的云峰寺而闻名,所谓山不在高,有寺则名。
螺罐山上的云峰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寺庙。云峰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即公元1142年,当时是一座结构简单的小寺庙。明朝正统年间,僧人应广扩建庙宇。明成化元年(1465)僧人无二、静安继修前殿,镶石鼎、香炉及罗汉、诸天。今天云峰寺的主体建筑由中兴祖师照普法师于1995年开始建设,现建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天王殿、念佛堂、卧佛殿、藏经楼、佛殿、五观堂、居士楼、僧人寮等,是一所佛教建筑齐全的寺院。其中千手观音的手最多,堪称西南第一。
真正让云峰寺名气大增的是一则和建文帝相关的传闻。传说燕王朱棣攻入京城(今南京),建文帝乔装成僧人,云游避难。建文帝一行避难来到重庆,所以今天重庆很多地名都和建文帝有关,比如箭沱湾、龙兴、印盒、黄印村等。旧时荣昌地处交通要道,又远离主城,是避难的首选之地。建文帝一行来到云峰寺,留下题壁诗四首,由此云峰寺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了众多香客。
云峰寺三仙殿的传说和“湖广填四川”移民有关。传说有湖北张姓三兄弟接到命令要求移入四川,但是故土难离,他们尤其舍不得门前那棵大树,三兄弟商量着把大树挖出来锯成三段,每人带上一段。说来也怪,三段木头背在身上也不觉得重。有一天,三兄弟走到螺罐山下,突然觉得身上的木头重了,怎么也背不动了,于是三兄弟决定就此安居,那三段木头也就地栽下。后来三段木头生根发芽,长成和以前一样的大树,人们都很惊讶,认为此树有神灵庇护,于是对树许愿,多灵验,故称呼这三棵树分别为“大神仙”“二神仙”“三神仙”,还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三棵树,这就是云峰寺三仙殿的来历。
螺罐山主峰燕子岩在荣昌、隆昌的交界处,是螺罐山脉的最高峰,海拔665.8米。燕子岩山顶平坦,有农田菜畦。但是岩边却是另外一番景色,燕子岩北侧有一巨石突出岩畔丈许,形如飞燕,故名“燕岩凌飞”,岩上有群燕栖息。西侧山路旁有一巨石,形似荣昌白猪体形,浑然天成,人称“猪石岩”。螺罐山后山有五座小山、三块巨石,这五座小山看起来像是从三块巨石延伸出去的,人们称之为“五马归槽”。对这三块巨石,当地也有一个传说,原来这三块巨石本来堵在濑溪河,造成洪水泛滥,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土地神就把这三块巨石从濑溪河中捞起来放到山上,疏浚了河水。
今天站在螺罐山云峰寺俯瞰荣昌城,远处是高楼大厦,近处是块块田畦,溪水蜿蜒其中。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螺罐村种植的大片脆桃,这里是重庆脆桃基地。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游人如织;六月桃子成熟,也是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