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山
盛山早先为开州的行政称谓。北周天和四年(569),东关郡划归通州,开州移治新浦(今开州区南门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宁县为盛山县,因背靠盛山而得名。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为开江县。新中国成立后,此地置盛山区,辖大慈、大德、大梁、九岭、镇安、镇东、文峰、川心八个乡。
古时建房筑城,十分信奉风水。若前有河水环绕、中有开阔原野、后有山脉连绵的地方,堪舆学称之为“玉带缠腰,前照后靠”,是绝佳的形胜宝地。而盛山县所处的老城坝子,就具此奇妙特征,以至若干年后清道光年间,石彦恬在编修县志时,还对此地大加赞赏:“面毗卢之苍翠,枕盛山之巍峨,澎溪带其右,清水环其左,雄峙巴国,冠冕夔巫。”
清咸丰《开县志》引《夔州府志》明确说:“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兀高峰,为县主山。山如盛字,故名。”是说县城北面的山头,轮廓形状像个“盛”字。从前,原县城人民路外围一带还没建房子,是一片宽长的农田,阡陌纵横,静卧于凤凰头下面。面北远观,田原如“皿”山如“成”,上下相连,恰如一“盛”字。因此,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盛山,不在别处,就在建有长廊的凤凰头这座山。唐朝开州刺史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就是他多年游乐此山,触景生情而对盛山的歌咏。
开州地处重庆东北部,西邻四川开江,北依城口和四川宣汉,东毗云阳和巫溪,南接万州,早在春秋时期就属巴国。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设汉丰县至今,开州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人眼中的开州只是一个蛮荒之地。直到唐元和十三年(818),从考功员外郎被贬谪至开州任刺史的韦处厚(韦处厚后来官至丞相)在此写下十二首诗,世人对开州的印象才有所改观,而诗中所提及的开州盛山更是声名远播。
这是怎样的十二首诗,为何能改变一个地方在世人眼中的固有印象?盛山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何让人以诗咏之?
故事要从韦处厚被贬说起。公元818年,韦处厚被贬谪至开州任刺史,时任侍御史的温造也被贬至开州做司马。韦、温两人到开州后,发现开州虽然地处偏僻,却如《隋书·经籍志》所记载,是“水陆所辏,货殖所萃”之地。
原来,开州地处渝东北腹地,在古代是城口、宣汉、巫溪、陕东南一带到蜀中或到长江出夔门的必经之地。开州城区更得澎溪河之利,成了这些地区的物资中转地和往来客商的聚集之所。再加上开州城北三十里是川东四大盐场之一的温汤井盐场,这些原因和条件,让这里成了商贸繁华之所、交通枢纽之地。
闲暇时,韦处厚、温造二人常结伴同游坐落于开州城北侧的盛山。盛山因草木葱茏,又能登高望远,让两人时常流连忘返,韦处厚也因此写下了总计十二首的《盛山十二景诗》。三年后,韦、温奉诏返京时,元稹、白居易、张籍、严武等诗坛名流,纷纷写诗唱和《盛山十二景诗》,应和者达数十人之多,遂联成大卷,并由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作序。一时间,整个京城“家有之焉”。开州之名遂著于世,盛山也随之声名远播。以至于到了清朝,奉节举人曹贵珍都还对此感叹:“千秋鸟迹山形在,一代诗人纸价高。”
盛山十二景中的宿云亭、隐月岫、流杯池、琵琶台、盘石磴、葫芦泽、绣衣石、瓶泉井、桃坞、茶岭、竹岩等十一景都在盛山之上,只有梅溪蜿蜒流淌于山脚。时至今日,只有宿云亭、琵琶台和竹岩三景可见了。《盛山十二景诗》于开州,不仅让开州和盛山声名远播,更重要的是自此之后,开州文风盛行,人才辈出,至清代遂成为远近闻名的举子之乡。
如今,除原有的盛山公园外,这里还建起了盛山植物园,人们可以饱览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沉浸于浓郁的乡村民俗风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盛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