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武隆区,是渝东南、黔北地区和重庆主城的连接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成渝地区东向、南下的重要出海通道。武隆区位于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东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接壤,南与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西与南川区、涪陵区相连,北与丰都县接界。面积2889平方千米。人口35.67万。
武隆区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生态优良、风景绝佳、资源富集,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块金字招牌的地区之一。境内有芙蓉洞、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和后坪天坑等世界著名旅游景点。其中芙蓉洞是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世界唯一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洞穴。区内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朝赵国公长孙无忌墓、李进士故里石刻、土坎老县城遗址、平桥和平中学旧址、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大石箐石林寺、江口汉墓群。
地名由来
武隆,旧称“武龙”,以县北有武龙山得名。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从涪陵县析置武龙县,此为建置之始。明洪武十年(1377),武龙入彭水县。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改“龙”为“隆”,改名武隆县,地名沿用至今600多年不变。
地名趣谈
武隆在世人的心中,早已妥妥地贴上了世界自然遗产这个标签。这个被武陵山打造得秀丽多姿的山城,紧靠长江最美支流乌江,理所当然地坐拥喀斯特地貌赋予的巅峰“颜值”。2007年获选世界自然遗产,2011年打造《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武隆的旅游名片经过近20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深入人心。武隆的山水秀美已经无须赘述,但也许会有人愿意读一读那奇幻山水背后藏着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仙女山的孝,白马山的情
仙女山位于武隆区境乌江北岸。关于仙女山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来自清同治《重修涪州志》载:“山半石洞幽邃,相传有仙女住此,飞升不复见”,故名。
另一种说法来自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说仙女山原名龙安山,唐代陕西籍高僧海禅法师来此结茅而居,善男信女为高僧盖了一座寺院,取名“龙安寺”。后到了宋代,因道教文化的兴起,由一个关于仙人的传说改称“仙女山”。
传说当时山下住着一对婆媳,婆婆善良,儿媳勤劳。一日婆婆突然晕倒,醒来时已双目失明。为治好婆婆,儿媳天天上山采药。一日累急了,便在大树下休息,刚闭上双眼,恍惚中看见一美貌的年轻姑娘,手捧着一枚鲜红的大蜜桃笑盈盈地向她走来说:“你把这桃子带回去给婆婆吃了吧,她的眼睛就会好的。”
儿媳大喜,刚要道谢,姑娘却已不见。回家给婆婆吃下后,婆婆果然双目重见光明。人们都说是婆媳的善良勤劳感动了仙女。为了表达对仙女的尊敬,便把这座山改称为“仙女山”。
如果说仙女山的传说表达了对“孝”文化的崇尚,那么位于仙女山对岸的白马山,则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在重庆市武隆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的《文化武隆》里,讲述了一段流传于当地的爱情故事。
很早以前,人们把白马山叫作“云山”,它是夜郎古国和巴蜀古国的界山。相传战国时期,秦攻占巴蜀后,夜郎国害怕秦国攻打,便以敬献美女、进贡财宝的方式向秦国示好。秦王派白马将军带队,带上附国封印,随夜郎使臣前来接受纳贡。没想到白马将军一行到了云山遭遇当地山匪,夜郎国使臣意外死亡,附国封印也在印合坪被山匪盗走。
白马将军隐瞒了封印丢失一事,依原定计划来到夜郎国,称秦国收到纳贡,自会派人送上附国封印。夜郎王畏惧秦国,对此深信不疑,对使臣遇害一事也不作计较,当即清点财宝、美女,全数交与白马将军。
夜郎贡献的美女中有一位明月公主,是夜郎王在举国选美时选出来的仡佬族姑娘,名为杜鹃。就在白马将军与明月公主见面的一刹那,二人一见钟情。回程途中,二人更是情根深种,难舍难分。然而,丢失附国封印一事始终要想办法解决,如何避免将明月公主送给秦王也是一件棘手之事。
回程路走到云山时,白马将军有了计谋。他将部下众将士分为两队,一队假扮土匪,制造了一场假劫案,假装劫走了附国封印和明月公主;另一队则押送其他纳贡品回朝,向秦王转述这场劫案以及自己为掩护大部撤离“以身殉国”的事迹。
秦王得知将军殉职,追封白马将军为羌王,并把云山封为“白马山”。之后,白马将军部族追随而来,在白马山建立了羌王寨。为避免灾祸,众人改姓为白氏、马氏和杨氏,以白龙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山中王朝。白马和明月的爱情在这座山上落地生根。他们依水开田,靠竹安家,兼并融合了山上各个部落,在白马山上留下了丰厚的白马文化和灿烂的夜郎文化。
天生三桥和芙蓉洞的“龙崇拜”
自古以来,凡是多民族聚集的山区,因为自然的神奇、气候的离奇、民族文化的浸润,人们普遍沿袭着对自然天地的崇拜之心。这种崇拜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化,逐渐形成对特定事物的图腾崇拜。
在武隆,人们崇拜的图腾是龙。唐朝时,因武龙山而置武龙县,由此可见武隆与“龙”这个图腾是有多么密切的关联。
武隆的龙崇拜在天生三桥景区表现得十分明显。坦白讲,“天生桥”这个地理现象,在全国大多数喀斯特地貌中都有。它指的是那些地下河与溶洞崩塌后,其顶板经由风化而自然形成的“桥”,在武陵山脉中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天生桥。
武隆的天生三桥景区核心景点,便由三座天生桥构成。这三座桥的名称分别为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而在武隆的另一处溶洞景点芙蓉洞中,也有“东海龙王”“定海神针”等名称与龙相关的景色。武隆境内的多个景点与地名,例如龙坝、龙洞、龙宝塘、龙水峡……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古代人有将山脉和河流比作游龙的习俗,这让现代人觉得很好奇。在那个没有航拍技术与无人机的年代,他们是怎么看出山水之势如若蛟龙的形象的?
事实上这种比喻是真的形象又贴切,天生桥从空中俯瞰,就像是跨在两座山头的天然龙身。而镜头再拉远一些,武隆境内一道道由造山运动形成的隆起与沟壑,确如一条条卧龙盘亘其间。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远比今天生动。
大美武隆的申遗之路
2007年6月,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重庆武隆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申遗成功。你可知道,武隆这次申遗,走过了一条怎样的申遗之路。
2004年,中国建设部拟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为主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请求,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武隆从中看到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和南川金佛山一起递交了申请。然而当时的重庆地区仅有一个第一批参报的名额,这个名额,最终给了南川金佛山。
2005年,南川金佛山因准备不足,决定退出这次机会。匆忙之中,武隆作为替补顶上,开始了同样准备不足却义无反顾的申遗之路。
因为准备时间不足,很多相关工作在建设部专家来渝考察时都没有完善,当时建设部给出建议,希望武隆放弃这次申报,等准备充足后再重新申报。
武隆没有放弃,武隆旅游局、风景管理局等29个相关部门立下军令状,在80天时间里完成了环境整治、农户动迁等工作任务。还没喘口气,又迎来了世界遗产审核机构IUCN的当头一棒。它们在给出的评估报告中,建议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如期申报,而重庆武隆纳入第二批申报。
武隆人急了,只能孤注一掷了。他们兵分两路,一组跑北京,寻求建设部专家的指导意见;一组跑法国,拜访专家听取指导意见。白天听取意见,晚上商量对策、修改申报材料,就这样日夜连轴转,看似无望的申遗之路在他们的努力下重新燃起希望。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也在和全国其他63个项目激烈竞争一张前往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门票。大家都在马不停蹄地为申遗作准备,努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最终,“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脱颖而出。
从武隆替补拿到申报名额,到最终申遗成功,武隆仅仅花了4年的时间。而与武隆一起申遗成功的石林与荔波,一个花了17年,一个花了12年。这个速度,后来被媒体人形容为“重庆申遗速度”,可以想见武隆人为之付出的努力。
要知道,武隆在重庆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一直以来是尴尬的,这里没有大型的工业经济作支撑,有的只是武陵山和乌江馈赠的丰富旅游资源。武隆人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有且只有一条可以走得通的道路。所以,申遗之路他们必须成功,有了他们的努力也注定会成功。
印象·武隆
影视背景新时代
2002年,当印象系列的创始人梅帅元联手国家级大导演张艺谋,在桂林打造了《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这个新颖的表演形式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印象系列实景演出,以山水实景为舞台背景,以当地民俗、文化为表演形式和内容,开启了中国旅游业由山水观光向人文旅游转型的时代。
2012年,《印象·武隆》正式上演。舞台选址武隆区仙女山街道桃园村干沟峡谷,这里山势起伏,远景迷离,近景惊奇,为演出提供了绝佳的表演空间。《印象·武隆》的表演内容以川渝两地的纤夫文化为主,表演展现了漫长岁月里诞生与消失在河滩、码头的各类川江号子。
《印象·武隆》的开演,让武隆山水进入影视窗创作者的视野,武隆逐渐成为热门取景地。武隆人从中看到一个模式的可能,一个依靠影视作品IP与文旅结合的双赢模式。
2006年,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将武隆设为唯一外景拍摄地,天生三桥景区至今仍留有拍摄痕迹;
2009年,韩国KBS电视台国际频道《走近世界》栏目在武隆展开了为期三天的自然遗产风光拍摄之旅;
2013年,派拉蒙电影《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在武隆取景,拍摄导演迈克尔·贝在离开武隆时盛赞武隆是“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on earth(地球上最美的地方之一)”。
2016年,国内综艺大IP《爸爸去哪儿》在武隆天坑村取景;
2017年,古装偶像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武隆取景,之后成为年度大热的爆款IP;
2019年,芒果TV明星父子观察真人秀综艺《一路成年》在武隆取景;
……
影视IP与武隆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融洽。这为武隆本就拥有的自然山水赋予了更多价值,更多故事。武隆似乎在提出一个划时代的课题——人们对于身处的美景,不只可以谈传说、话历史,也可以谈点今天这个时代,甚至就在身边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