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彭咏梧烈士陵园
日期:2024-03-06
字 号:

彭咏梧烈士陵园

彭咏梧烈士陵园位于奉节县夔门街道。1948年1月,彭咏梧同志在领导奉大巫起义中不幸牺牲。原身首异地,葬在竹园区,1962年奉节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骸迁葬于奉节老县城林业局旁,并修建了烈士陵园。

1980年,奉节县委、县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修复,1989年又再次对陵园进行了维修。2004年因三峡库区蓄水,彭咏梧烈士陵园由奉节老县城搬迁至白帝城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巴原街。

陵园占地10070平方米,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8平方米。有陈列室5间,纪念亭1个,烈士墓坐北朝南,长3.07米,宽1.56米,四周以青石做围栏。墓前立彭咏梧烈士半身塑像,塑像下附有彭咏梧生平介绍。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云阳县红狮坝彭家湾(今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咏梧社区)。彭咏梧从小胸怀大志,聪颖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和乡邻赞许。1931年秋,彭咏梧进入云阳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1937年秋,彭咏梧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主动参加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读书会”,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不久便成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的一员。

1938年10月,彭咏梧经中共万县师范学校党组织负责人王庸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万县师范学校分支书记和特支书记,领导同学们与“三青团”骨干分子作斗争。

1939年暑假,川东特委又专门调彭咏梧去重庆,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在红岩村开办的党训班学习,作为地方党委负责干部的候补苗子。彭咏梧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万县(今万州)来到重庆,走入红岩村参加党训班学习。党训班两个月的学习,使彭咏梧熟悉了党的历史,开阔了视野,吸取了革命斗争的宝贵经验。在政治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进步,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了,革命方向更加明确了。

1940年8月,彭咏梧接任中共云阳县委书记,领导当地的工作。彭咏梧根据上级指示,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认真整顿党的组织,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营救同志,将已暴露的党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深入群众隐蔽精干、积蓄力量。

1941年8月,彭咏梧奉中共川东特委之命到重庆任重庆市委第一委员,负责领导重庆沙磁区、新市区一带的地下工作。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到重庆后彭庆邦改名彭咏梧,以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保险科职员身份作掩护。

1946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建立新的重庆市委,彭咏梧任市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领导全市的学生运动。1947年1月,全国学生掀起了抗议美军强奸沈崇暴行的爱国运动,彭咏梧组织重庆地区学生积极响应抗暴运动,成立了“重庆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他还以抗联主席团的名义,在重庆大学理学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同时把抗暴运动扩大到工商界、文化界以至各阶层。为响应北平学联提出的全国学生在6月2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总罢课和示威大游行,彭咏梧每晚四处奔波进行联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六二”大游行。1947年5月,彭咏梧领导创建《挺进报》并作为重庆市委的机关报。

1947年秋天,川东临委决定派彭咏梧、江竹筠到下川东领导武装斗争。1947年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中共下川东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遵照临委开辟第二战场的指示,负责组织领导下川东武装斗争。11月下旬,川东民主联军下川东纵队(后改名“中国共产党川东游击纵队”)正式成立,彭咏梧任政治委员,赵唯任司令员。由此拉开了下川东武装斗争的序幕。

12月17日,彭咏梧在奉节昙花乡母圣垭召开奉大巫游击支队成立大会,陈太侯任司令员,彭咏梧兼任政委,蒋仁风任参谋长。奉大巫起义正式拉开帷幕。彭咏梧领导的游击队声威大振,使敌人心惊胆战。国民党反动派立即调兵遣将,“围剿”“彭咏梧游击队”。万县副专员兼保安司令李鸿涛也调集云阳、奉节两保安中队直扑奉节青莲、昙花、公坪、大寨一带,对游击队进行南北夹击,企图消灭游击队。由于敌众我寡,彭咏梧决定将队伍暂转青莲乡老寨子,待机行动。此时,保安队疯狂扑向老寨子。彭咏梧、卢光特、蒋仁风等分析了整个形势,决定兵分两路,转移到外线作战。彭咏梧率领一路基干队,从正北面突围,到巫溪红池坝、汤溪一带活动,另一路从西北面突围。

1948年1月15日下午,彭咏梧带领游击队向巫溪方向转移,由于道路不熟走了弯路,加之连续的急行军,队员们又渴又饿又累。当部队在黑沟墙暗洞包宿营做饭时,被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部队五八一团正规营包围。彭咏梧沉着应战,指挥部队突围。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后,立即从身上取出记有同志们的组织关系和联络关系的字条吞进肚里,不让它落入敌人之手,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并掩护游击队员迅速突围。

1948年1月16日,彭咏梧在巫溪安子山战斗中壮烈牺牲。彭咏梧牺牲后,敌人野蛮地砍下他的头,挂到奉节竹园坪场的城楼上示众,妄图吓倒革命力量。几天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抢下彭咏梧的头颅。由于环境恶劣,只得把头颅和身躯分葬两地。

195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了毛泽东亲自签署的彭咏梧烈士证书。优秀的共产党员彭咏梧虽然远去了,但大巴山将永远不会忘记他对党、对革命的忠贞与贡献!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颂扬着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魂,传扬、继承着他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

彭咏梧烈士陵园先后被公布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