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巫溪——荆竹坝
日期:2024-03-11
字 号:

荆竹坝

在绵延千里的大巴山的东段,古老的巫溪县就坐落在山的南麓。早在东汉年间就建县的巫溪,历史极为悠久,它地处大巴山与大三峡两大自然资源富集区交汇地带,同时又处在渝陕鄂三省市的交界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众多。

在距巫溪县城21千米的白鹿镇香树村二社,发现了震惊中国考古界的荆竹坝岩棺群。在东溪河荆竹峡西岸悬崖上,分布着这些悬棺。大宁河在古代被称作巫溪,由北向南,从巫溪县流出,全长两百余千米,最后在巫山县注入长江,号称“天下第一溪”。东溪河则是大宁河的支流,发源于巫溪县白鹿区龙竹坝李子树垭口东侧,经高竹一路南下,在两河口汇入大宁河,全长59.9千米。东溪河上的荆竹峡,全长七千米,因为四面的高山上长满了荆竹而得名。荆竹又叫金竹,是一种茎粗而高的竹子,平均高达7米,广泛用于制作竹竿、篮子、竹席等日常生活品。在荆竹峡中段有一处宽阔的坝子,就叫荆竹坝,岩棺群就在荆竹坝旁陡峭的山上。

在高出河面100~140米的岩壁上,有着狭长平台状的石墩,棺木就被放在石墩上。这些天然的石缝避免了棺木被日晒雨淋,这也是棺木得以被保存至今的关键所在。岩棺群现存有岩棺共计24具,棺木偶数成组,排列放置在石礅上。这24具棺木中,完整的棺木有15具。其中最大一具棺木长约3米、高近1.5米,里面还套着一具稍小的棺木。每一具棺木都是由一段整木挖凿而成,但制作比较粗糙。整底和整盖设置,盖身是子母榫扣合,从横切面看,近似方形。棺头内凹成挡板,盖身头尾两端各凿有拳头大小圆形孔洞,下面铺了石块。

那么,古人为何要选择岩葬呢?有专家分析,史前有些民族是穴居生活的,所以死后也要葬在岩石上。另外还有人研究说,古代巴人、濮人有葬地“愈高愈孝”和浓厚的“祖骨崇拜”思想,他们认为葬得越高就离天越近。悬棺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葬地依山傍水,还有的使用船形棺,这种葬俗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民族密切相关。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把这些棺木挂到高高的悬崖上去的?当地一直有非常多不同传说。有一种说法说悬棺是铁铸的,里边装的是鲁班的无字天书。还有的说法更具神话色彩,说是有神力的孩子把自己的棺木踢到峭壁上。而目前比较科学的考古结论是,古代大宁河区域是少数民族巴人、濮人杂居之地,但古代的巴人并没有悬棺的墓葬风俗,所以荆竹坝的悬棺,据推测可能是古代濮人的葬俗。还有人说,古代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长着韧性十足的藤蔓,为古人攀岩而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980年7月,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在荆竹坝进行了一次实地探索。他们采用木梯接木梯的办法,取下了离地面最近的十八号棺木。这具棺木长1.6米、宽高各0.45米。由于年代太久远,经历各种自然侵蚀,棺木只有不到50千克。棺里有两具尸骨,分别是十多岁的男孩和女孩的尸骨。随葬物有铜带钩两件,两钩像蛇头,钮似桃形,全钩呈琵琶状。此外还有一只铜手镯。根据制作技术、式样以及铜质的分析,专家推断为西汉之物。1981年3月,在四川珙县召开了全国首次悬棺座谈会,一些专家认为,巫溪的荆竹坝悬棺,要比大名鼎鼎的珙县僰人悬棺早出一千多年!这个论断当年轰动了考古界。

1988年,考古人员还在荆竹坝岩棺群中发掘出一把木剑。剑长50.2厘米,宽4.1厘米,重0.09千克,剑身与剑鞘由整块杉木挖凿而成。出土时,剑体保存完整。1990年此木剑经四川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悬棺历经两千多年朝代更迭,以及各种战乱、自然变化、地质灾害,依然保存得如此完好,让人啧啧称奇。

2013年,荆竹坝岩棺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一般保护范围是:北到棺木岩北边的黄连架溪,南到棺木岩南边的流水沟,西到棺木岩岩檐以后100米区域,东到汉风神谷沿虫溪河向东延伸200米。它的重点保护范围是黄连架溪至流水沟南北长1000米的整个棺木岩岩壁。

荆竹坝岩棺群是迄今所知的悬棺葬中,时代最早、保存集中、保存数量较多的重要墓葬群,是研究巴楚文化交融及古代少数民族族属葬制的实物资料,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荆竹坝地带原始古朴,神秘幽深,风景优美,目前已打造出汉风神谷和荆竹坝岩棺群两大人文景点。汉风神谷景区又称远古巫文化博物馆,总面积1.8万平方米,举目见岩棺群。景区内主要有仿古汉城墙、岩棺陈列馆、仿古蔡伦式造纸作坊、巫文化展览馆、巫文化雕塑园区等五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