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万盛——青年镇
日期:2024-03-20
字 号:

青年镇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重庆市南部,面积566平方千米。2011年,原万盛区和綦江县被撤销,合并设立綦江区。当年10月,重庆市政府决定设立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12月,綦江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万盛经开区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重庆市綦江区。万盛东北接南川区,南临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西、北连綦江区,地处重庆和贵州边界,是重庆南向开放发展的重要阵地。

在万盛经开区南部有一个青年镇,面积55.26平方千米。青年镇虽然名字听上去很年轻,但其实已是历史长达千年的古镇了。青年镇原名青年市,是因为早年这里田坝街交叉路口有一状似羊头的青石,被人们叫作青羊。1942年,李化平等十青年整顿桑梓,铲除邪恶。綦江县政府为表彰境内十杰出青年,1943年改名为青年乡,含青年有为、兴旺向上之义。

青年镇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曾经是唐溱州下辖的荣懿县属地,宋代称为兴旺市。但当年是不是荣懿县的治所还存有争议,有说法认为是,但也有一说法认为其治所在今天的万盛场。到了宋代,荣懿县被废,这一带改属鼎山县。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属桐梓县。清代的时候取名为青羊市。1955年南桐因矿建区,青年乡并入南桐矿区。1985年4月,撤乡建青年镇。

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现在已经几乎找不到唐代贞观年间的痕迹。但这里还有很多历史的印记,比如五代时期的楚界碑(渝黔界碑)、万寿碑,以及近年来修复的一些古建筑和遗迹,比如唐朝末年修建的弥陀寺,明代的陈家祠堂,清代光绪年间的飞龙塔、浩封碑,民国时期的张家大院等。

青年镇有一处位于山坡之上的飞龙塔,高25米,一共有七层,白色的塔,红色的檐,塔基呈六角形,正门处的横批是“奎文焕彩”。塔内立有两块石碑,一块写的是此塔清代光绪五年(1879)由萧氏族人萧全松等建造,但已经严重磨损;另一块为1996年万盛区青年镇所立,写明该塔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飞龙塔的视野特别好,可远眺到綦江的风景。

飞龙塔下就是青年镇老街“半边街”。为啥叫“半边街”?原来这条街以前一边在重庆,一边在贵州。街宽五到六米,据说明清时商贾云集,极为繁盛。除了这条老街外,还有两条老街,一条是桐梓街,一条是新场街。

位于青年镇中间的老鸦箐,是青年镇的中心点。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堡堂村。1960年代前,堡堂村的土地还很贫瘠,大队支部书记王茂全带领堡堂村人到几里地之外,没日没夜地搬运黑土过来,并将这些黑土改造成层层梯田,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如今,以“堡堂文化”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已经成型,将会延续早年的“堡堂精神”。

如今青年镇因为古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但青年镇的最大特色,当属因商贸繁荣而遗留下来的美食文化,这里的小面、羊肉米粉、麦粑、糍粑、锅盔、黄糕都很有特色。青年镇出产的茶叶也是不错的,“滴翠剑茗”“滴翠馨屏”“黑山雪芽”是比较有名的三个品牌。但最有名的,还是当地的堡堂面。来了青年镇,不吃堡堂面或者不带几把堡堂面当伴手礼,青年镇就算是白来了。如今堡堂面名气很大,重庆和贵州桐梓等周边地区,都能吃到这种挂面。

很多重要的商贸大镇都会挨着有码头的河流,但青年镇没有,所以明清时期最鼎盛的时候,这里有“旱码头”之称。不过在青年镇堡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板辽湖,已建成面积4000亩的湿地公园。现在,板辽金沙滩是国内最具特色的内陆沙滩,也是一个露营基地。

因为靠近贵州,青年镇也有不少苗族文化的影子,比如苗族同胞的聚集地更鼓苗湾,近年来已成为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苗湾依山而建,清一色的琉璃瓦木质房屋背靠青山。在这里能体验到苗族特有的拦门酒、芦笙歌、芦笙舞、板凳舞以及苗家美食。

历史上繁盛一时的青年镇依然不减当年繁华,而且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年轻的活力。2013年7月,农业部认定青年镇为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重庆市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