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南岸区——消失的神话和残存的洋楼
日期:2024-04-08
字 号:

简介

南岸区,是重庆直辖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岸区位于重庆市境中部、长江南岸,东部、南部与巴南区接壤,西部、北部临长江,与九龙坡区、渝中区及江北区隔江相望,面积262平方千米,人口119.76万。

南岸区境内有51千米江岸线,为重庆水路要道,是巴渝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禹涂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胜地,清代古巴渝十二景中南岸区独占四景,历史文脉保护良好。南岸区也是“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示名单”。

地名由来

南岸区因地处重庆市中心城区长江南岸而得名。原属巴县。1929年(民国十八年)2月15日,重庆从巴县分离,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归四川省管辖。市政府在玄坛庙设南岸市政管理处,至此首次以南岸为名。1935年2月,撤南岸市政管理处,设为重庆第四区,此为南岸设区之始。1955年10月,辖区正式更名为重庆市南岸区,地名至今不变。

地名趣谈

与解放碑隔长江相对之处,就是南岸区。南岸区有着重庆人最喜爱攀爬的南山,山下沿着长江一线,自古以来便码头众多,客船林立。这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这里是重庆开埠文化的亲历之地;这里藏着一条从云南出境,通往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这里是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时,国民政府高官私邸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南岸区的人文厚重,曾经相比渝中区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消逝的历史不再重来,今天的南岸区亦汇入百舸争流的发展浪潮中,挥别沧桑,重拾荣光。

涂山故事

神话的佐证

南山是南岸区全区得以依仗的一座山。老重庆人从前不把南山统称为南山,而分称为涂山、汪山、南山。涂山指的是从上新街沿老君洞上山一带,临着江边;汪山是指今天的南山植物园一带,山势较高,幽静青翠;南山则指的是今天的抗战遗址公园一带。

涂山下有涂山镇,因涂山得名。老重庆人相信,这里就是大禹娶妻涂山氏所在地。

大禹娶妻涂山氏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说大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后来的《东汉郡志》里面标注了涂山的位置,称“涂山在巴郡江州”。

于是乎,南岸处处充满了关于这个说法的延展故事:涂山上的老君洞,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涂洞;涂山下长江边上的弹子石,就是大禹的儿子启出生之地,弹子石等同于“诞子石”。

记载巴蜀传说最多的《华阳国志》是一本“神”书,它居然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详细过程:“禹治水至唐家沱下,遇石壁所阻,禹取于斧辟之乃得通。其声如铜锣。”今天的铜锣峡似乎也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佐证。

人们于是展开想象与推演,说禹在开峡时使用神变的巨耙,在峡口挖了三耙,再拓宽水道,建起堤坝。第一耙筑成了上坝,第二耙筑成了下坝,第三耙在前两耙的土石基础上,垒起了一个小山峰,形成一个江心岛。江心岛处在涂山之阳,故而人称“广阳坝”。又说大禹治水出发前曾在湖边磨神斧,一磨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巨斧将一整座山峰磨平,生生磨出个垭口来,这就是传说中涂山湖与黄桷垭的来历。

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以当时的科技水平,他们不但没有质疑大禹治水的种种超现实操作,还为其赋上了神话的色彩,并延伸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佐证。

长江三峡流传着的所有的大禹治水神话故事,以今天的科技水平来看,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如果将劈山的神斧、斩龙的巨刃看作超大型建筑工具,生生凿出一个长江三峡是存在可能性的。设想一下,如果让古代劳动人们凭想象力去描述三峡大坝工程,又会得出多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和佐证呢?


黄葛古道

消失不见的丝绸古道

大禹治水,娶妻涂山,生子启,这个神话为南岸增添了文明悠久的气质,而在今天的涂山脚下,有一条古道,则静静展示着一段可能被忘记的历史。

《史记》中曾含糊提到一条从成都出发,前往古印度的丝绸古道,人们将它命名为“南方丝绸之路”。大约十年前,南方丝绸之路因为一些零散的证据,才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了稍微清晰的样子。

这条路,曾名为“蜀身毒道”。蜀指的是起点,人们普遍认为起点在今天的成都。身毒,指的是古代印度。这条道途经哪里,由什么样的线路组成,各种说法不一而足。由于缺乏实质性的证据,还存在着许多争议,但从蜀入滇的事实是基本可以确认的。

曾经的巴渝十二景中,有“黄葛晚渡”一景。这里的渡口,便是涂山脚下的黄葛渡口。如果从渝中区太平门乘坐渡船到南岸区海棠溪渡口,沿着一条不知建于何时的古道缓缓上行,就可以经老君坡到达黄桷垭。若是乘坐另一班渡船,从渝中区南纪门到南岸区黄葛渡口,则可以经南坪场、土桥,走上一条入黔的快捷道路。

这条古道,重庆人称为黄葛古道,不仅是旧时市民从主城上黄桷垭的一条交通要道,还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驿站邮路。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就从这里出发,经贵州抵云南,出边境参加在缅甸的对日作战。

人们对黄葛古道比较认同的猜测是,这里在久远时代,可能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川江带来了繁华的货物集散和商贸,江南的丝绸通过长江运往重庆,再通过黄葛古道几经周折进入云南。由云南出境前往缅甸,最后抵达印度。

然而一切证据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如今留下的,唯有这条古道最开头的一段,用于重庆市民的日常出行交通;唯有石板路旁静默坚韧的黄桷树,还保有过去的记忆,“幽幽南山上,黄葛古道来。青青石板路,商贾马蹄响”。


立德乐洋行

一部完整的开埠史

1890年,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同意“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随后,在南岸玄坛庙狮子山下设置海关验关点,又称为海关外关,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海关外关划定了11处来往船只的泊位,其中长江南岸就有8处,分别位于黄葛渡、盐店湾、龙门浩、羊角滩、狮子山、施家河、王家沱、窍角沱。

与此同时,重庆划出了第一个也是重庆历史上唯一一个租界——日租界。此后日本优舰丸、乌羽丸等军舰,长期游弋于长江水域重庆水段。直至1931年,爱国名将刘湘才接管重庆日租界,终结了这屈辱的租界历史。1902年,法国海军军官虎尔斯特在重庆南岸建立了法国水师兵营,至今在南滨路上仍存有遗址。

重庆开埠以后,在重庆开设的外国洋行总共有50余家,其中地址设在南岸的占了“半壁河山”。立德乐洋行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家。

立德乐洋行是由英国冒险家商人立德乐开立的,作为英国蒸汽轮船——“利川号”的船长,立德乐早就对位于中国西部的重庆产生了浓厚兴趣。

1898年,58岁的立德乐从宜昌出发来到重庆,他首先看中了重庆优质的猪鬃,在重庆建立了猪鬃厂,将生产出来的成品通过自己的立德乐洋行进行出口销售。而后,立德乐洋行开始涉足包括运输、保险、煤矿、轮船等多个行业的进出口贸易,赚了个盆满钵满。立德乐本人也因此被英国《大不列颠名人录》称为“开发中国西部第一人”。

立德乐的成功,让其他西方商人看到了商机,他们开始在南岸区聚集。当时的南岸因为繁忙的洋行和工厂的业务,每天往来客船无数,比重庆的中心解放碑还要热闹。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具与市场化的商业理念开始推动重庆经济发展,推动重庆工业进步。

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教育、医疗和文化的发展。大量外国传教士、文化人涌入南岸,开办医院、教堂、学校。重庆人熟知的求精中学、广益中学等,都是在重庆开埠之后创办的,为后来重庆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重庆仁济医院(即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首任院长,就是英国基督教伦敦布道会派遣的英籍医师樊立德。

今天的南岸区,已经远离了当年的喧嚣。在南滨路马鞍山片区,沿路可见当年洋行兴盛留下的痕迹。法国水师营旧址、立德乐洋行旧址、安达森洋行旧址,一座座人去楼空的建筑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南山故居

战时陪都“名人堂”

今天的南山植物园一带,以前是一片荒地。1930年前后,留法回国的医学博士汪代玺购得附近山林,并在此兴建花园住宅汪家花园,此地遂得名“汪山”。

据传汪代玺热爱生活,不仅专门聘请专家为自己的花园精心设计园林,还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修建起了今天的梅岭馆所、网球场、游泳池和跑马道,并创立了重庆第一家“生百世”旅游俱乐部,又称“日光浴俱乐部”。

过了几年,四川丝业公司的总经理范崇实也选址在南岸汪山修建别墅,同时种下玉兰、辛夷、杜鹃等花木,人称“范家花园”。两处花园为今天的南山植物园奠定了基础,成为植物园最早的雏形。

或许是汪、范二人引领了南山的风气,从此南山上开始了私家花园与洋楼的兴建之风。但凡在重庆上流社会小有名气的商人,如果不在南山上拥有一幢自己的花园别墅,那就太没面子了。

1937年,西班牙公使馆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设办公机构于南山,以汪家花园的避暑别墅为办公场所。

南山有一幢哥特式建筑,是曾留学法国、后从事军火买卖的商人朱星门的私宅,1939年被苏联大使馆买下,加入俄式装修风格,苏联大使潘友新在渝期间均在此办公。1940年法国大使馆在南山修建回廊式两层砖石结构洋楼,原位于解放碑的法国使馆被大轰炸炸毁后便搬到这里办公,直至抗战结束。1943年,同样因为大轰炸,印度专员公署迁址南山,选用“生百世”俱乐部的一栋西式别墅建筑办公。

南山上除了汪山这一片洋楼,更为人熟知的是位于黄山的黄山官邸。黄山官邸是抗战时期蒋介石等人在重庆的住所之一,其中云岫楼是蒋介石的官邸,草亭是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旧居,松厅为宋美龄的别墅,莲青楼为美军顾问团的住址。此外,松赖阁是宋庆龄的别墅,孔园是孔令伟孔二小姐的住所。另有何应钦寓所、侍从住所、周至柔旧居等建筑。

整座南山,洋楼别墅掩映于绿荫之间,是战时重庆作为陪都的历史过程中,不折不扣的重庆“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