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长寿——乐温
日期:2024-04-12
字 号:

乐温

乐温是古时候长寿的县名。今天的长寿地域在周代为巴国枳邑,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巴国被灭,在枳地(今涪陵城东枳里乡)设立了枳县。到了蜀汉时期(221—263),巴郡益州治江州县,刘备在今天长寿地域附近,设立了常安县。北周保定元年(561),枳县被废除,其地并入巴县。唐武德初年(618),在巴县的西边设立了温山县,隶属于南潾州。武德二年(619),设立了乐温县。当年之所以将这块土地叫作乐温,是因为“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武德九年(626),乐温县从南潾州改属涪州。时间来到宋朝,宋熙宁三年(1070),温山县被撤销,改为温山镇,温山镇变成了乐温县下面的一个镇。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乐温复县,隶属于涪州。

那么,当年乐温县又是怎么变成长寿县的呢?在长寿当地,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话说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宰相戴渠亨有一次下乡寻访民情,路过今天的长寿新市镇的河石井,突遇瓢泼大雨,就只好去一间酒店躲雨。他看到酒店对面有一家庭院非常热闹,人来客往,像在办喜事,就想前去问个究竟。正要上前,他看到一位银须齐胸的白发老翁到酒店来打酒,年纪有九十来岁,自称是给爷爷做寿。戴渠亨听后,就问老翁:“令祖父高龄几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满一百五十岁。”戴渠亨心内大惊,又见一个年约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来到老翁面前送伞,原来是老翁的孙儿。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孩童跑来,称送伞者为爷爷,要他回去拜寿行礼。宰相兴致大发,亲自前往寿翁家祝贺。老翁家的人感到来者谈吐不凡,应不是一般人。就取出文房四宝,请其题词留念。戴渠亨于是写下“花眼偶文”四个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请教,戴渠亨便以每个字为句首,写下四句诗:

“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偶遇风雨阻,文星拜寿星。”

末了,下方落款是“天子门生门生天子”。大家才知道这是当朝宰相。戴渠亨在乐温县考察后,认为此地民风淳朴,百岁老人特别多,便回朝奏明洪武帝朱元璋,朱元璋写下:“盘古开天地,人活百岁难。乐温高寿多,改名长寿县。”于是乐温县改名长寿县,而且县名保留至今。

戴渠亨此人的身份在历史上存疑,有说他为元末宰相,有说他为洪武宰相,甚至还有说他是大夏国宰相的。但长寿的得名,应与当地普遍长寿有关。而当地人之所以长寿,在于“其地常温”,其人常乐幸福。

那么乐温县城位于今天何处呢?唐朝的官方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和北宋的官方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均明确记载乐温县城位于龙溪河上。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乐温县城在原属双龙区仁和场(后改乐温乡)的灌滩寺。目前已知最早记录乐温县城在灌滩寺的,是清朝光绪《长寿县志》,此志称“灌滩寺,治东北一百里,地即古乐温旧治”。1956年10月,因修建狮子滩电站,构筑拦河大坝而形成长寿湖,灌滩寺被淹没在了湖底。不过,也有已发现的史实证明,最早的乐温县城并非在灌滩寺,而是位于狮子滩安顺寨脚下的泥城坝。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长寿县志·古迹门》引《乐温志》载:“废乐温县,治东四十里乐温山下,唐武德二年置,元省入涪州,置巡检司于此。”而经专家考证,乐温山即安顺寨一带。不过,泥城坝也已经淹没于长寿湖之中。也就是说,无论乐温古城在灌滩寺还是泥城坝,如今都沉睡在长寿湖的湖底了。

不过,“因为乐温,所以长寿”,长寿成为长寿县鲜明的标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