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綦江——麻乡约民信局旧址
日期:2024-04-19
字 号:

麻乡约民信局旧址

大约一百七十年前,在綦江东溪古镇通往重庆、贵州的古道上,人们突然发现除成群结队的盐茶马队之外,不时会有一人一马驮着包裹独自前行。他们是承载浓浓乡情的信使,是湖广填四川之后兴起于东溪古镇的“快递”——麻乡约。

麻乡约民信局是西南最早且保存完好的邮局,由綦江近代运输业巨子陈洪义创建。因陈洪义面部有麻子,先辈当过“乡约”(明清时称奉官命在“乡”和“里”管事的人为乡约),民间便称他的民信局为“麻乡约”。

东溪古镇素有“三宫六院”的美誉,遗存下来的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麻乡约民信局在东溪古镇一条古时的小街转角处。砖木结构的建筑,面积有220平方米,内有两个天井,外有一个门面,门楣中间刻有“当衢向术”四个大字。大门左右环绕着两个对称的圆形花纹图案,是民信局的“邮戳”。门外,一条斑驳的石板小街,是明清时期通往贵州、云南的必经之道,向下沿黔蜀盐马古道可抵綦水码头,此后进入长江下行,抵达千里之外的麻城。一直到民国时期,移民与麻城等故土的亲友通过麻乡约进行联系仍然十分普遍。

麻乡约民信局的创办者陈洪义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13岁时父母俱亡。后在川黔道上当轿夫,祖上是麻城移民。由于陈洪义疏财仗义、断事公道,常为朋友调解纠纷,类似乡约;加上传言他长有麻子,大家更加乐意喊他“麻乡约”。

陈洪义创办麻乡约据传与张之洞妻兄唐鄂生有关。当年唐鄂生赴滇升任云南布政使,轿夫陈洪义抬唐母坐轿,一路四平八稳,唐母被侍候得十分周到;又因陈洪义与唐鄂生为同日所生,因此,陈洪义很受唐家照顾。清咸丰二年(1852),唐鄂生帮助陈洪义在昆明建立了麻乡约大帮信轿行,除将部分公文函件交其递送外,还发函给云贵川有关衙门要求给予支持和保护。很快,麻乡约大帮信轿行业务得以壮大发展,活动范围遍及西南各省。

同治五年(1866),年近半百的陈洪义将麻乡约总局迁至重庆西二街口子上。这一时期是麻乡约生意最兴隆的时期,在成都、嘉定、泸州、贵阳、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号,西南地区以至京津沪广,甚至滇缅、滇越道上的客货运输和信汇业务几乎全部由麻乡约包揽,各个分号业务应接不暇。凡托交的函件,虽穷乡僻壤,亦可送到。东溪古镇的麻乡约民信局也在这一时期建立。

麻乡约民信局快站信函中最出色的是“火烧信”和“么帮信”。火烧信是烧去信封的一角,表示是加急快递,需火速送到。么帮信,外用数层油纸包封以避免雨水浸湿,并缚一小木片,万一不慎落入水中不致沉没,还可以实现专人专递快速送达。

那段时期,入川的移民和故土麻城的信息沟通或经济往来,均依靠陈洪义的麻乡约。积累巨资后的麻乡约开始投资房产和土地,在重庆、贵阳、昆明等处置有大量土地。

光绪二十八年(1902),82岁的陈洪义去世,生意由其继室“麻老太婆”主持。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四川各地设立邮局,参照麻乡约民信局的分局地址和路线开辟邮路,并招收部分麻乡约有经验的信夫为邮差。除了政府强势介入这一行业外,各地开始兴建公路,长江航道上也有了民生公司等航运企业,大环境逐渐改变。此外,川、滇、黔军阀割据,混战连年,麻乡约常被迫为军阀办军差,各种捐款频繁,负担为同业之冠,因而元气大伤。最终,麻乡约被陈洪义的后代分别在成都、重庆以“麻乡蓉”“麻乡渝”两块招牌租与别人经营,但承租人不务正业,代客走私,事故迭出,业务每况愈下。最终,麻乡约存在的时间定格在了1949年。

紫气东来,溪水长流。作为古代川渝地区沟通黔、云、桂的重要通道,盐茶古道上的99999块条形青石板,仿佛至今还缭绕着南腔北调的历史余音。东溪古镇书院街这条具有浓厚书卷气息的街上,老宅林立,若不是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丁字路口上的“麻乡约民信局”就会和其他老宅一样,湮没在古镇中。

如今,在民信局不远处,有中国邮政,有顺丰速递,麻乡约留下了一个历史遗址,东溪镇政府在这里建立了遗址纪念馆,还可以回望当时的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