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梁平区——平畴千里的文化融合之地
日期:2024-04-29
字 号:

简介

梁平区,位于渝东北,是重庆主城连接三峡库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处在全市“一区两群”和渝东北城镇群的重要联结点上,是渝东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万州区接壤,南与忠县、垫江县毗邻,西同四川省大竹县接界,北与四川省开江县、达州市达川区接界,面积1892平方千米。人口64.53万。

梁平区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境内有巴渝第一大平坝——梁平坝子,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有“小天府”之美誉,大诗人陆游赞叹“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有破山海明所开创的西南禅宗祖庭、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双桂堂,双桂堂号称蜀中“丛林之首”;有滑石古寨旅游景区、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百里竹海、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古塔;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梁平竹帘、梁山灯戏、木版年画、癞子锣鼓、抬儿调等。“全国三大名柚之一”的梁平柚、被誉为“茶中瑰宝”的梁平甜茶、梁平张鸭子等都是驰名全国的梁平地理标志特产。

地名由来

梁平区,原名梁山县、梁平县,以境内有高梁山,有平坝,故名。

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始置梁山县,此为梁平建置之始。县名沿用1400年之后,于1952年12月3日,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梁平”。2017年1月10日,梁平县撤县设区,梁平区正式挂牌。

地名趣谈

梁平史称梁山,别称都梁。三山五岭,流水婉转,山麓平畴,素有“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的美誉。

梁平在古代是巴国的腹心地带,自古为南北交通、东出西进的陆路要道。在民族迁徙和融合中,形成了“巴地多楚风,楚地多巴俗”的文化形态。秦统一巴蜀以后带来中原农耕经济文化,随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加入,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梁平良好的自然生态、多元的劳作方式、纷郁远承的文风,滋养出众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梁平竹帘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巴渝文化特色,影响深远。“梁平竹帘”早在宋代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梁平还保留了很多民间习俗,比如民间舞蹈打春牛,又名“鞭春”,源于汉代。每年的立春日,皇帝亲耕,表示重视农业,劝民农桑;各地官员以打春牛的仪式来勉励农民耕作。梁平又将这个民俗演变为送“春帖”。礼让草把龙、梁平土法造纸技艺、大观白酒、梁平剪纸等100项区级非遗项目丰富了梁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梁山县志·舆地志》这样评价梁山:“人多劲勇,士笃儒风,稻田繁芜,农力于田。”如今在这片文脉厚重的土地上,一批现代化的企业如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应运而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梁平将会以更新、更强的面貌展示于世人。


破山和双桂堂

双桂堂坐落于重庆市梁平区金带街道万竹山,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历经破山、竹禅等七代祖师累世修建形成七殿、八堂、八院格局,占地面积120亩,该寺最后一次修整是在1980年。民国时期,双桂堂以它宏伟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独特的雕塑被列为“蜀中丛林之首”。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尊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享有盛名,享有“西南丛林之首”“第一禅林”“宗门巨擘”等诸多美誉。

双桂堂初名福国寺,因有古老桂花树二株,故改名为双桂堂。双桂堂之所以是“堂”,而不以“寺”“庙”命名,只因这里原本是一个旧时学习之所。双桂堂创始人破山,一生培育弟子一百余人。后来这些弟子分赴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市甚至东南亚地区,中兴了许多毁于战乱的寺院,成为西南汉传佛教的主体,故有“渝川滇黔禅宗祖庭”之称,并尊其为“堂”。

破山认为参究佛道的重点在于心性的悟入,没有时空或形式的限定,不拘泥于传统或形式主义,才能真正领会参禅悟道的核心精神。破山“开戒止杀”,祈求和平,正是这一思想的表现。有人质疑破山虽然救了百姓,但却破戒吃了肉,还算是和尚吗?破山回答说:“持戒以修己,开戒以度人,修己度人,持戒开戒,原本都是和尚的本分啊。”

破山留有诗作1300余首。他的书法境界高远、自成一格,启功有“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的赞语。

说到双桂堂,就不得不说贝叶经。贝叶经发源于印度。贝叶,就是贝多罗树的叶子,古印度人用它来书写佛教经文。贝叶轻便耐磨,写在上面的经文,千百年后仍清晰可辨。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回来的就是这种贝叶经。流传在中国的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镇平菩提寺、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双桂堂贝叶经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共106页,是双桂堂第十代方丈竹禅从五台山请回的,记录的是《安慧菩萨俱舍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全国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版本,非常珍贵。“文革”时期,双桂堂先后有老百姓入住和部队入驻,当地宗教工作干部和寺院僧人用木板将佛像和文物夹封,外贴毛主席语录巧妙加以保护,使重要文物没有被损毁和流失。可惜的是贝叶经等五件珍贵文物在1990年被人盗卖,至今下落不明。


梁山学宫今与昔

农耕文明发达的梁平,曾是下川东的士林高地,正所谓“梁山出才子”。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文明教化所到之处,都建有孔庙。孔庙又称文庙,从万里北国到云南边陲的大理、丽江,无处不有孔庙。几十年前的梁平,也有文庙,而且还是南门的地标建筑,其建筑格局仅次于当时的县府衙门。至今南门仍是梁平文教重地,多所学校环集。

从清代《梁山城垣图》可见文庙、儒学署、桂香书院三家紧邻,儒学署居中。学宫是古代官方学校,往往与文庙连为一体,文庙亦称学宫。梁山学宫从元代至正四年(1344)创建,经明朝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历时463年,历任知县不断将其完善。

梁山学宫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办学颇有成就。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曾任梁山教谕的朱尔阀所作《重建明伦堂碑记》中有一段记述:“考有明盛时,百废俱举,而学宫乃造士之地,尤为巍焕。一时真儒辈出,即如梁邑之高古涂来诸贤,相继蔚起,铭诸鼎彝,班班可考。人文之盛,甲于下川东焉……”从朱尔阀这段记述中可知,梁山人才辈出、文脉流传,科考中举人数在下川东名列前茅。今天的文庙旧址上是建校有100多年历史的梁平中学,梁平中学学子也曾经在高考中数次摘取桂冠,文脉的薪火相传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着。

历史上在梁平重教兴学的风气下,出现了一批有历史影响的学者,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来知德。

来知德出生地原名叫沙河铺。他的父亲叫来朝,是一个客栈的老板,某年一个住客不慎遗落了200两银子,第二年客人再来,发现银子分文未动,感激不尽。这件事情也被朝廷知道了,于是大力表彰,赐乡名仁贤。

来知德在明代被奉为国家级大学者,御赐其“崛起真儒”的称号,享有朝廷优厚的殊遇。历史对来知德评价极高,称其是“始知千载真儒,直接孔氏之绝学,虽朱程复生,亦必屈服”。他名留《明史》,代表作《周易集注》被选入《四库全书》。他是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巨大成就者,也称来夫子。

在梁平区工业园的一片空地上,至今保存有一块朴素的石碑,上书“来知德墓遗址”。2014年来自国内外的40多名学者专程到此敬献鲜花,三度鞠躬,跨越时空的文化交集在这一刻得以铭记。


福利山和文峰塔

现有文献中,最早提到梁平的诗歌是北宋梅尧臣写的《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苍壁束江流,孤军水上头。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午市巴姑集,危滩楚客愁。使君才笔健,当似白忠州。”

北宋仁宗年间,徐章因故被派往当时的梁山军(宋朝行政区划名称,现在的梁平区)担任县丞。梁山当然比不上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徐章心情郁闷。离开京城之际,好友梅尧臣前来相送,写下了这首诗歌。不知道徐章到了梁山之后,面对梁山特有的风景,比如在“狐狸山”上,心情会不会转好,有没有写下赞美的诗篇。

梁平与四川大竹交界处,有一座山高耸入云,危峰兀立,状如狐狸,名曰“狐狸山”。明朝正德年间,都御史林俊来到梁山,认为这里土地丰腴,山名却不雅,遂改名为“福利山”。福利山顶有明崇祯时修建的关帝庙,庙内有大钟一口,声闻十里,成就了梁山古八景之一的“福利钟文”。福利山满山苍翠,气势宏伟,挺拔壮美,历代文人游览后,留下许多诗篇。清代刘浩诗吟:“巍巍福利与天参,拾级登临万象涵。耸峙千峰凝瑞霭,高柱七斗映晴岚。”

南宋乾道六年(117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进川,就任夔州(今奉节)通判。乾道八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老友王炎之邀,到川陕边境、抗金前线的南郑(今汉中一带)协助策划抗金事宜。途经梁山,他写下了《题梁山军瑞丰亭》一诗,诗中写道:“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史君心爱稼如云,时上斯亭按歌舞。”梁山风貌跃然纸上。

梁平大儒来知德是一位易学大师,也是一位诗人,在《舟入求溪》一诗中,他用“从来爱咏休文月,辞去应凭宋玉风”展现了自己注解《周易》时的所思所想。

清道光年间,人们在福利山脚下修建了一座文峰塔,成为梁平的标志性建筑。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部门测定该塔高35.68米,为重庆石塔之最,是仅次于福建泉州石塔的全国第二大石塔。文峰塔缘由,和考试有关。梁邑令徐名湘在《重建考棚并建塔记》一文中说明了建文峰塔的原因:县里号召乡绅和富商捐资修建供文人士子参加科举乡试的考棚,最后剩下四千七百余银两。剩下的钱怎么办呢?大家商议就用这些银两在县城北门外修一浮图搭配风水,以兴文风,鼓励梁平后学“科甲蝉联,文章报国,当必有理学名儒,继瞿唐先生而起,为梓里光者”。于是福利山下的文峰塔就建起来了。文峰塔历经风雨侵蚀、日机轰炸,塔身至今不斜不裂,巍然屹立在梁山大地上。

福利山下,平畴千里;文峰夕照,文脉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