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秀山——倒马坎战斗遗址
日期:2024-05-16
字 号:

倒马坎战斗遗址

秀山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合部,是重庆市的东南门户。红三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著名战斗之一倒马坎战斗就发生在这里。红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位于秀山隘口镇坝芒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为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在秀山战斗的地方。

倒马坎在秀山县隘口镇与贵州省松桃县甘龙镇的交会处,山高林密,悬崖陡峭,车马难行。倒马坎道路特别狭窄,周围是悬崖绝壁,马只能牵着走。据说古代曾有一位官员骑马经过时摔下悬崖,所以这个地方就叫作倒马坎。

1928年初,贺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部队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发展到1.5万人。但是后来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到1932年夏天,根据地全部丧失了。

红三军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决定突围。贺龙提出的红军向西发展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来红三军相继攻下黔江、彭水以及贵州沿河等县城,于1934年6月4日抵达离秀山隘口不远的酉阳南腰界。

稍作休整之后,1934年8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向川黔边境进军。倒马坎是秀山进入贵州的主要道路,国民政府秀山县县长赵竹君奉湘鄂川黔四省“剿共”联防总指挥刘湘“加强防务”的电令,在秀山民团中抽调上千人组成“剿共精选队”,由团防司令杨卓之任总指挥,在倒马坎一带设防,试图阻击红军。

杨卓之在倒马坎构筑了碉堡工事,派三百余人设防。从倒马坎到平阳盖断头台下的总长约二十公里的险峭山道上,他又安排了近千人的兵力,依托有利地形修筑起大大小小的工事。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倒马坎前五百米的坝芒街上设前哨指挥所,在倒马坎后一百米的气坑坡设营指挥所,并派心腹镇守,自己则在距倒马坎十五公里的清溪场通过电话指挥前线。杨卓之自诩这条防线是“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

贺龙在南腰界与红七师师长卢冬生研究进攻秀山的战斗方案时,幽默地说: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不仅要倒他的“马”,还要牵那只“羊”!(“羊”谐音“杨”,指代杨卓之)

1934年8月30日凌晨,战斗打响。按照作战计划,红军从火烧桥进入猫儿洞后,分两路包抄倒马坎:一路进至干溪槽,从左右两翼迂回;另一路从猫耳洞穿过密林上芦蒿坪,占领倒马坎右侧的最高峰——老鹰嘴。这天恰逢坝芒赶场,下午4时许,按照部署,一路红军化装成百姓进入坝芒,迅速占领敌人的前哨阵地,同时攻击坝芒街背后的制高点——狮子背,冲进指挥所,守敌正在喝酒划拳,还未回过神就被俘虏,整个过程未开一枪。一部分红军很快攻下雷打岩,占领山神庙,逼近倒马坎

杨卓之在接到前线指挥所的电话报告之后,只好下令撤退。杨卓之在一个班的护送下躲进县城。被杨卓之称为“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顷刻间便土崩瓦解。

倒马坎战斗,打死打伤敌人多名,俘敌四十多人,缴获枪支三十余支,一举突破了杨卓之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防线,打通了贵州至秀山的通道。

倒马坎之战打击了秀山反革命势力的嚣张气焰,壮大了红军声威,是红三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著名战斗之一。

倒马坎战斗是秀山红色历史的重要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秀山县人民政府在倒马坎修建了红三军战斗纪念碑,将其建设为该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每逢清明节等节日,都有群众、学生、党政领导等到此敬献花圈、瞻仰烈士,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跟着贺龙打天下,天也明来地也新。”在青山绿水中,倒马坎战斗纪念碑前响起了传唱多年的民歌,让前来祭奠先烈的人们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