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葭
“汉葭”这个地名,从古至今沿袭了近两千年,与彭水近千年来的“盐丹之都”文化关系密切。
历史上的汉葭,设县于东汉年间,其治所所在地正是大名鼎鼎的郁山镇。“东汉建安六年(201),置巴东属国都尉,治今彭水县城。析涪陵县地置涪陵(治今彭水县城)、永宁(治今贵州省德江县上费溪)、丹兴(治今黔江区)、汉葭(治今郁山镇)四县属之。”
汉葭一名,得名于彭水当地盛产的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芦苇。汉葭设县地位于乌江、郁江两江交汇处,水系发达,水生植物芦苇遍地生长。“葭”指的是水中初生的芦苇,它更为人熟知的叫法为“蒹葭”,因《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蒹葭》而闻名。
清代至民国年间,彭水县衙门口的牌坊正面刻有“彭水县”,背面刻有“古汉葭县”。据说汉葭县的正街就是今天的天津路,是彭水最古老的街道,明清时代称为“旧街”。今天汉葭街道办事处地址,就在古汉葭县正街的起点。
汉葭设县以来,县治位于郁山镇。提起郁山镇,就避不开彭水在川盐生产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郁山镇被誉为“渝东南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十分悠久。唐玄宗时期是郁山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唐代十五个道之一的黔中道设置在此,下辖数十个州,范围大致包括如今的贵州省大部分、重庆湖南湖北小部分。
郁山镇在地理位置上地处武陵山山区,辖地内三江交汇,自然形成了盐卤的诞生条件。在古代,盐业是重要的经济命脉,因盐而兴的郁山镇能成为县、郡、州治所地,盐的功劳不可或缺。
郁山的盐是井盐,历史上最悠久、保存最为完好的天然盐井“飞水井”就在郁山。相传郁山镇外有一条中井河,水色清澈,略带绿色,但不能作为饮水食用,因其味入口苦中带涩咸味十足。而在河的北岸,有一股山泉从数米高的山岩石缝中飞出,直接落在中井河上,这便是飞水井。
自汉朝开始,人们就在镇上开凿了多口盐井以满足生活需要。当时的制盐技术,需要将盐井中的卤水引导出来,然后引入制盐作坊中的蓄卤池。至今仍可以看见井边岩壁上有很多孔洞,这就是当年引导卤水时留下的痕迹。
除了制盐,盐的外运也是郁山昌盛的另一个原因。据《彭水县志》记载,郁盐的外运方式有陆运和水运两种。郁盐的水运,沿郁江下至彭水,或顺乌江而下,可到涪陵;或溯乌江而上,到达贵州夜郎等地;人们也把郁盐运到酉阳的龙潭,顺酉水进沅江而达洞庭湖;或运往常德、汉口等地。陆运则主要是往西南到播州(今遵义);向西至信宁(今武隆江口镇)到南州(今南川),入湖北利川;东北经亭子关至西泡(今黔江蔡家槽)。
在今天的郁山古镇后灶河畔,依然可见紧挨崖壁的青石板小路,光滑的石级,两旁斑驳的古墙,经历沧桑岁月的盐道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盐帮马队叮叮当当的铃声。据说,古盐道的墙壁上一段“渣石子”墙是当年修路的人们以熬盐用的煤渣砌成的,可以起到冬暖夏凉、防虫防蛇的作用,是当地古盐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也证明了当时熬盐、产盐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