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界线是行政区域毗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行使行政区域管辖权的分界线,是国家实施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全面依法管界治界,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构建边界治理新格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治理部署要求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必然要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川渝两省市民政部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布局,立足边界治理实际,坚持需求导向,深化平安边界建设,积极维护界线毗邻地区社会稳定,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修正问题界线
巩固勘界新成果
重庆市与四川省行政区域界线(简称“渝川线”),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政府2000年共同勘定,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法定,全长1854千米,埋设界桩14颗,毗邻6个地级市30个区县(市)。2012年,渝川线联合检查发现,永川泸县段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实地走向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附图标绘不一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约5平方千米(含非耕地、荒山等)土地面积与实际管辖不符。2013年至2020年,在民政部精心指导下,两省市民政部门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收集整理各个时期历史资料20余份(册)。省、市、区(县)三级民政部门和村、乡(镇)有关工作人员、群众代表先后10余次联合实地踏勘调研、协调磋商和论证,历时8年完成了永川泸县段问题界线修正工作,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边界治理风险隐患。2021年,渝川线启用新的修正成果,两省市勘界成果更加完善巩固,边界治理主阵地建设更加坚固。
加强飞地管理
建立联管新机制
1997年,川渝分治,因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原因,界线附近形成了不少飞地。2020年,两省市民政部门签署《川渝民政合作框架协议》,就逐年踏勘掌握飞地管理现状,强化针对性管理达成共识。近年来,川渝两省市各级民政部门单方、双方联合实地踏勘10次,梳理掌握飞地14处(重庆飞入四川9处,四川飞入重庆5处)。其中,合川武胜段5处,四川省武胜县飞入重庆市合川区2处,面积约4030.5亩,户籍人口1816人,重庆市合川区飞入四川省武胜县3处,面积约1356亩,户籍人口739人;长寿邻水段7处,重庆长寿区飞入四川省邻水县5处,面积约405亩,涉及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16人,四川省邻水县飞入重庆市长寿区2处,面积约50亩,涉及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95人;潼南安岳段2处,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古泥村6组全部飞入四川省安岳县,面积约600亩,户籍人口160人,四川省安岳县云峰乡凡林村飞入重庆市潼南区,面积约100亩,户籍人口67人。2022年,两省市民政部门签订《四川省与重庆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沟通协作协议》,建立飞地管理沟通协调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共同维护飞地区域和谐稳定。
联合试点创新
构建治理新格局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毗邻各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对行政区域界线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大。原基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使用1:5万地形图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其成果资料的精准度不能满足实际需求。2021年,两省市民政部门在重庆市万州区和四川省开江县22.1千米界段联合开展精准落地试点,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地坐标和比例尺转换,将原界线精准落到实地并标绘在新版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上,提升界线判读精度。找准弥补界线数据缺陷的方法路径,探索形成了“宏观管理、微观控制”的边界治理新格局,有效解决了界线管理服务现实需求的瓶颈问题,在服务川渝高竹新区设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有效履行了民政职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落实落地做好了积极准备。
突出平安联建
助推融合新发展
两省市民政部门以2006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创建渝川平安边界线的实施意见》为依据,共商建立边界治理“联通、联建、联防、联谊”工作机制,以共建共管共治推动成果共享。近年来,毗邻各地以“川渝地名寻根”活动为契机,创新边界文化建设,联合打造“川渝一家亲”人文生态,开展“边界治理+”文娱体育、文旅宣传、直播带货等主题交流活动10余场次,9条界线段建成边界标志物10座、睦邻友好公约碑4块。2020年11月,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与四川省达州市民政局着力推动《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落实落地,联合召开“万达开”地名文化暨平安边界建设交流座谈会并签订《平安边界建设协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区域合作领域积极展现民政作为。2024年3月,“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暨川渝民政合作宣传活动在川渝高竹新区启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驻渝中央媒体从5个点位,挖掘展示了川渝边界治理有关工作成果,积极推动边界地区文旅、教育、农业全面融合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边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