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大渡口区——一湾渡口的上善之城
日期:2024-05-31
字 号:

简介

大渡口区位于重庆中心城区西南部,濒临长江,东临巴南,南接江津,西、北面与九龙坡接壤。全域位于两山(中梁山、铜锣山)两江(长江、嘉陵江)之间、外环高速以内,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42.19万。

2014年4月,大渡口区被确定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当前大渡口区正围绕南部人文之城核心区的定位,全力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和钓鱼嘴音乐半岛,聚力打造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新材料、重庆小面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大渡口区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金鳌山、尖石山、大渡口森林公园、大渡口义渡公园、义渡古镇、堰兴剪纸等。

地名由来

据清乾隆《巴县志卷二·建置》记载,“大渡口县西四十里,为智二甲米口。”清道光年间巴县马王乡士绅捐资在此设义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巴县知县在长江北岸马桑溪设官方义渡,免费搭载过江民众。此处江宽水缓,过江人众,渡口规模为沿江数十里之首,人称“大渡口”,大渡口由此得名。1965年成立重庆市大渡口工业区人民委员会,驻地新山村。1968年10月,成立重庆市大渡口区革命委员会,大渡口工业区改称大渡口区。

地名趣谈

大渡口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历史。一把手斧将大渡口的历史回溯至100万年前,那时大渡口长江沿岸已经是人类繁衍之地;龟亭山遗址让我们看见了古巴国贸易的繁荣;往来于长江两岸的义渡善举带动了一批义渡口纷纷涌现;忠肝义胆的豪迈气概在抗日战争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大渡口,曾是“十里钢城”,因重钢而设,与重钢共荣。2011年9月,随着重钢最后一炉火熄灭,重钢环保搬迁工作启动,大渡口也正式迎来绿色发展转型的蝶变。一个面貌一新的大渡口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北渡口

大渡口和义渡口

北渡口、大渡口和义渡口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今天的义渡口。200多年前,大渡口长江北岸有一个地方,因为种了很多马桑树而得名马桑溪,因为马桑溪这里“江宽水缓,过江人众,为沿江数十里各渡口之首”,故在此设了一个渡口,又因为在长江之北,故被称为北渡口。马桑溪还有一条大路经杨家坪至重庆府,日久天长,北大渡口人烟集聚,餐馆、旅栈之类商业兴盛一时,成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故名大渡口,村落为大渡村。

后来马王乡一个乡绅捐出一笔钱买了两艘船,雇人在马桑溪免费拉大家渡河,马桑溪义渡之名开始传开。清光绪年间,九宫庙搞了庙会募捐,修桥补路后剩余了一些钱财,当时的巴县正堂张判将剩下的钱财买了一艘船,雇了一名船夫,于1899年3月12日,在马桑溪正式设立官方义渡。周围乡民们自发在渡口岸边修建了凉亭、安放了石凳。马桑溪义渡从最初一个人的义举,演变成了众人的义举。一个“义”字,让马桑溪渡口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遗存。如今,义渡公园一块自然山石上刻着的“古道热肠”四个大字,正是义渡精神的内涵阐释。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年,随着东部城市的相继沦陷,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实力,中国的重工业被迫西迁,由宜昌水路运到重庆。说到物资和人员由宜昌西迁重庆的“宜昌大撤退”,就不得不提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轮船公司。当时一边是日本军队的狂轰滥炸,一边是等待撤退的大量人员和设备,时间紧迫。卢作孚集中公司所有的船只,亲自指挥运输,且只收取低廉的运费,兵工器材每吨只收运费30元到37元,其他公物只收40余元,民间器材只收60余元到80余元。而外国轮船只运送,每吨运费要收300元到400元。民生公司在整个抗战期间也付出了沉重代价:116名员工英勇牺牲,76名员工伤残,16艘轮船被炸沉炸毁,公司严重亏损。有人说西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一个军事机构的指挥来完成的,而中国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一个实业家指挥完成的,在中外战争史上,只此一例。

汉阳钢铁厂的设备由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从宜昌艰难运往大渡口马桑溪码头,在这里上岸,并组建大渡口钢铁厂,大渡口钢铁厂即重庆钢铁厂的前身。汉阳钢铁厂迁至大渡口之后,国民政府对渡口实行军事管制,切断了渡口的出入要道,渡口成为军事工业重地,客商来往因此中断。为满足两岸人民往来需要,政府将商渡口迁到鱼跳岩。

如今,站在义渡公园义渡广场的悬崖边环顾四周,古老的长江水波澜不兴,偶尔还有一列绿皮火车轰鸣通过,马桑溪大桥上的汽车风驰电掣般飞奔。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古镇,重新唤起人们心中对“义”的怀念和追思。


九宫庙

九宫庙为什么没有庙

九宫庙,位于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但是现在九宫庙周围没有一座庙,那么九宫庙以前有没有庙呢?答案是肯定的,九宫庙以前是有庙的,而且香火旺盛,四面八方的信众都来此敬奉菩萨,以求平安。

据一本手抄的《巴县志》云,“城西南三十里,智里四甲,高四十丈,悬崖嵌空有九石,形似龟,四时常润,如欲行状,乃修真武殿压之”。乃取名“九龟庙”。清末改为九宫庙,又名灵岩寺,取神龟显灵之意。

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九宫庙”庙下面是悬崖,悬崖上有九块像乌龟一样的石头,一年四季都是湿润的,看起来像乌龟马上就要行走离开的样子,于是就修了真武殿压在上面,取名“九龟庙”。清末改名为“九宫庙”。

九宫庙一残碑记载:“九宫庙因设庙会,修桥补路所余金银租米,屡生弊端。巴县正堂张判用所剩财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十二日正式义渡。”从这段文字可以确定清末九宫庙的确存在,而且已经从九龟庙改名为了九宫庙。

但是对于九宫庙或者九龟庙得名的原因,民间老百姓对改名却有自己的解释。九龟庙以前叫灵岩寺,有一天从大雄宝殿旁的院墙侧门爬进来了九只乌龟,它们爬到大殿基石处就不走了。把它们拿挪到其他地方,第二天它们还是会回到大殿基石那里。即使到了白天,寺庙里人来人往,喧嚣之声不止,这九只乌龟也不会离开寺庙半步。见这些乌龟如此执着,寺庙的僧人也不再驱赶乌龟,而是把乌龟喂养起来。住寺长老和尚和大家一商量,就正式改名为九龟庙。至于九龟庙为什么又改成九宫庙或许和道教有关。汉代徐岳《术数记遗》写道:“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还有我们经常说到的“九宫十八庙”等也许都与此有相同的含义。九龟庙由寺庙变成道观也有可能。

九龟庙香火旺盛的景象,延续了很多年,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重庆成了陪都后,汉阳兵工厂迁厂于九龟庙山崖背面,山崖周围住房极少,兵工厂又实行军事管制,因此九龟庙成了国民党驻军的所在地。九龟庙驻了国民党军队以后,原庙里的和尚都到朝阳寺去了,香火自然也就熄灭了。

解放战争快要结束时,九龟庙的国民党军队也离开了,这时庙内住着两个和尚,但是香火没有以前旺,他们只是勉强守着寺庙。60年代因规划建设,九宫庙被拆除,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九宫庙寺庙就不复存在了,只有地名而不见其庙。


马王场

历史从一柄手斧开始

1987年文物专家在马王场遗址出土了一柄弥足珍贵的手斧。手斧两面加工,刃部规整锋利,功能以砍砸挖掘为主。2013年,通过国际公认最权威、最精确的土壤年代检测分析,得出这把手斧产生于距今约100万~8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目前看来,这柄手斧是中心城区考古发现时间最早的物件,说明大渡口这一带是重庆中心城区域内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以前重庆人坐火车到成都的路上,在距离小南海车站不远的江中,有一个小小的岛,叫龟亭山。龟亭山上游不远处有个回水沱,叫白沙沱。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古巴人立市的“龟亭北岸”集市。1954年春,在铜罐驿冬笋坝发现了共81座墓葬群,出土了战国时期巴人墓葬船棺和青铜矛、青铜剑、青铜镞等。可见古代江州沿长江地带不仅是巴国交通的重要江段,也是巴国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地带。

在大渡口区跳磴镇,有座金鳌山,因山形如鳌龟卧于长江江隈而得名。金鳌山上有一座金鳌寺,相传用寺里的井水磨墨写字,便可以中状元。明清时期,方圆百里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纷至沓来,用寺里井水磨墨写字,希望能够考出好成绩。明末清初的巴县(今重庆城区)举人刘道开就住在金鳌寺附近。他曾为金鳌寺题诗“古寺藏山凹,到门方始知”。

清光绪年间,士绅于长江之北设义渡,摆渡过往百姓,不取分文。其规模恢弘,位居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过往船只齐驳于此,史称大渡口。如今,来到大渡口义渡古镇,仍然可以看见马桑溪遗址和马桑溪渡口(即义渡)遗址。纤绳磨过的痕迹、拴绳子的柱洞,还留在礁石上。

抗战时期,汉阳铁厂西迁至大渡口,这就是重庆钢铁厂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重庆钢铁厂轧出新中国第一根自己生产的钢轨,全中国只有重钢有生产钢轨的能力,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就是使用的这批钢轨。而“义渡”又将源源不断的钢材,输送到祖国四面八方。

今天在大渡口重庆工业博物馆中,那些凝聚着人们心血的历史记忆被妥善保存,如今大渡口正以大气开放的姿态扬帆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