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大足区——万佛朝宗匠心巧
日期:2024-06-24
字 号:

简介

大足区,是重庆市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腹地,位于重庆市西部,东北与铜梁区接壤,东南与永川区毗邻,西南与荣昌区相连,北与潼南区、四川省安岳县接界,面积1436平方千米,人口83.46万。

大足被誉为石刻之乡,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始建于初唐,鼎盛于两宋,代表了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

地名由来

大足地名来历有三说:一说以境内的大足川(今濑溪河)为名;二说取其大丰、大足之义为名;三说以宝顶山的巨人足为名,但巨人足为宋时所凿,而“大足”县名中唐即取,故此说应不成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置昌州,同置昌元、静南、大足三县以属,同年析合州巴川县置大足县,大足正式成为政区名称。从此“大足”之名沿用至今,近1300年不变。

地名趣谈

大足的故事,离不开石刻。大足位于重庆的西部,地形地势比起东部的山区来平坦了许多,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现代工业都有着大好的地理优势。但人们谈起大足,话题的最初与最终,多半还是要落到石刻上来。毕竟,这是重庆最拿得出手、最镇得住场的历史文化名片,是受世界认可的最响亮的一张王牌。大足石刻的故事,一本书也写不完。


宝顶山石刻

佛教密宗的故事线

很多人印象中的大足石刻,就是宝顶山石刻。作为大足整体石刻群中保存最完好、建造最完整、旅游开放最早的石刻群,宝顶山石刻确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宗教意义。

但它却不能代表大足石刻的全部。真正意义上的大足石刻,包含了“五山”石刻——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山山不同,各有特色。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宝顶山石刻在大足石刻中的独特性:它是一个成体系、有规划、有设计思路的佛教密宗道场,它的建造思路有着佛教教义中相对完整的故事线。

众所周知,宝顶山石刻的出资人是一位名叫赵智凤的僧侣,同时他也是整个宝顶山石刻的总设计师。5岁便落发为僧的赵智凤,毕生修习佛教密宗教义,师从柳本尊派。赵智凤学有所成,成年时回到家乡大足,希望将佛法传给家乡人,普度众生。

赵智凤生活于南宋。北方佛教石刻造像之风起于盛唐,晚唐时已衰。后又经五代十国战乱,工匠与其传人们为躲避战乱入川,于大足、安岳周边聚集。一心传扬佛法的赵智凤与工匠们一拍即合,有了在大足用石刻打造一个密宗道场的想法。

“密宗道场”是一个了解宝顶山石刻无法避开的词。很多人不懂,什么才是密宗道场?其实很简单,通俗地解释,所谓密宗道场,就是用完整的故事线讲述密宗教义故事的一处场地。

宝顶山石刻的整个建造几乎都围绕着一处名为“大佛湾”的“U”形山湾进行,从入湾到出湾,一步一窟,一步一像。建造的石刻内容,也按照顺序先讲人生八苦,再讲六道轮回;接着展示佛教众神形象,华严三圣、孔雀明王、千手观音……接下来讲述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与涅槃的神迹;再然后便展示教义中规劝人们处理世事的诸多众生相。

生子忘忧恩一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一组,观无量寿经变相一组,地狱变相一组……佛教密宗中几乎所有具有教化意义的故事,都能在这几组摩崖雕刻群相中见到。它们传递着赵智凤穷其一生都在追随的教义——恩与受、因果与报应。

出湾位置的最后,是赵智凤师尊柳本尊的造像与一只相隔不远的赤脚“大足”,这是赵智凤为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石刻画下的句号,并为古昌州更名“大足”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就是宝顶山石刻被称为佛教密宗道场的原因,也是在大足石刻的“五山”中,具有绝对主题中心和完整故事线的唯一一处。然而宝顶山石刻之所以闻名于世,还不仅仅缘于此。整个宝顶山石刻,有着震惊中外的高超古代雕刻技艺。

整个宝顶山石刻的雕刻佛像,有着明显的唐代造像遗风。圆润、饱满的面相,工整精细的线条,柔和的雕刻风格,浓重且对比强烈的色彩。其中华岩三圣像中,菩萨手中所托石塔高达1.8米,重800余斤,为实现千年不掉的目的,工匠巧妙地利用了菩萨身上的袈裟,将其重力通过袈裟转移至更多受力点处,让石塔稳如泰山。

工匠之巧还不仅体现于此,千手观音是整个宝顶山石刻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为实现真正达到近千只手的造型目标,宝顶山的千手观音采用了孔雀开屏的创意造型。而一千只手,没有哪两只手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技艺放在今天也是一项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

与此相似的巧思,在雕刻释迦牟尼涅槃像的卧佛时也同样体现了出来。为就山势,在面积有限的山壁摩崖上怎么才能尽量雕出更宏大的佛祖形象呢?工匠们的智慧又一次散发出光芒,用同样的山体面积雕刻半身佛像,酷似画作中的留白,留出观摩者对佛像全身的想象空间,自然就比雕刻全像更为宏大。

如果说高超的雕刻技艺是宝顶山石刻的“血”,僧人赵智凤对石刻内容的规划设计是它的“肉”,那么宝顶山石刻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件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宗教意义和创意设计,为它赋予了值得被世界肯定的声名地位。

北山石刻

石刻艺术的时光长廊

北山,古名龙岗山,位于大足城北。其实这里才是大足石刻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公元9世纪的晚唐时期,这里已经开始出现佛像的摩崖雕刻作品了。时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使书君靖,在龙岗山上筑建军事堡垒永昌寨。并主持首凿北山石刻,在寨内雕凿“毗沙门天王”像,祈求菩萨保佑,为自己助威壮胆,以免死后因生前杀人过多而下地狱。

与宝顶山石刻不同,北山石刻没有统一的发起者与出资人。北山这块土地,更像是无人统筹的地方,今天你想起来去雕一处,明天他想来又去雕一处。大家各玩各的,不曾对话与通气,也无法对话与通气。因为你和他,中间可能隔着几十甚至几百年的时光。

北山石刻的雕凿年代,主要集中在公元9世纪到公元13世纪之间,长达400余年,跨越了唐、五代十国、宋三个时代。

相传,当年在北山上建造摩崖雕像的人们,多为大足当地的乡绅豪门。北山的每一尊佛像、每一窟石窟,背后都有一个家族无从考证的故事。你为何要刻观音?他为何要刻普贤?甚至有人不刻佛像,刻了一本《孝经》,这又是为何?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盛于唐,衰于宋,北山石刻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个过程。

北山石刻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透过那一尊尊不同风格的摩崖刻像,能看到历史长河里悠长的时光。看它们从丰满到瘦削,从此起彼落到零零散散,从观音成群到“三清”突显,随着朝代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审美的转变,一个宗教衰弱了,另一个宗教崛起了。

北山石刻的命运,比起宝顶山石刻来,与历史的纠缠实在过于密切了。这种密切,也为北山石刻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今天的人们愿意相信,当年的北山石刻虽然散乱,但其规模性、影响力是一定比宝顶山石刻更盛的。不然怎会在遭遇“破四旧”等运动时首当其冲?

那些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神龛、佛像,一个个被铁锹、锄头敲碎,有的菩萨失去了头,有的仙人没有了身,破坏程度之严重,让今天的北山石刻连修复也不可能。

但人终究是能找到办法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北山石刻有了一种重新焕发光彩的新机会——3D投影光学修复。

要想看到北山石刻最初的模样,今天的人们必须得夜游北山石刻。多台工程dlp-3D投影机,采用无缝融合拼接及反变形技术,艺术性地对佛像表面残缺部分进行了艺术光学修复。美妙绝伦的光影,弥补了造像因风化褪色引起的视觉缺陷,补全了被人为破坏的精湛石刻造像艺术及其历史演变。

当人们看到北山石刻原先的模样时,才发现原来北山石刻的精致与细节,竟丝毫不输宝顶山石刻,甚至有些作品,比宝顶山石刻的技艺更加精湛。让人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是它帮助人们还原了那条时光长廊中最为璀璨的文化艺术。

南山石刻

唐宋之风的文化差异

南山,位于大足城南约2千米处,古名广华山,山上原有道观玉皇观,一直以来都是道家之风水宝地。

南山石刻造像起源于南宋时期,在大足石刻中属中晚期作品。南山石刻造像并不多,整座山上仅五处造像,全为道家仙尊造像,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神系最为完备的道家造像群。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南北朝到唐朝,是佛教兴盛的年代。唐高宗与武则天对佛教的推崇,加之大唐帝国对各种文化的包容,让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鼎盛。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偏爱,更是让佛教一时之间凌驾于其他宗教之上。

而时间来到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利用道教为其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开始,道教开始兴起。太祖登基后,亲自登门向道士苏澄请教治世养生之术,考核京师道士学业整顿陋习,提高道士素质,并大量修建道观。

因此宋朝自建立伊始,就注定了要将道教扶持成为统治阶级依仗的主流宗教。而宋朝的命运也与之信奉的宗教环环相扣,无为而治的淡泊理念让版图越来越小,军队越来越无力,外交处处忍让,经济与文化艺术却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人以胖为美,杨贵妃一支霓裳羽衣舞叫人拍案称绝;而宋人则崇尚清瘦,李清照一阕不消残酒自诩三瘦令人心生怜惜。唐人重大局,力求气势恢宏威震四方;宋人重细节,唯愿国泰民安夜夜笙歌。唐人写诗歌,多歌颂大好河山豪情万丈;宋人作词牌,写的是阁楼春光情意绵长……

唐宋之风在文化上的差异于大足石刻造像上,也可寻得类似的痕迹。在大足,无论是宝顶石刻还是北山石刻,唐代的菩萨造像圆润饱满,个头都比较大,更注重气势恢宏;而南山石刻的道家仙尊,瘦削清冷衣袂飘飘,个头都比较小。即使是三五仙尊群像的神龛,看上去也精致有余,恢宏不足。

南山石刻的三清古洞造像群共有421身仙家造像,排列了从道教“三清四御”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备神仙序列,完整地确证了南宋时期道教神系系统,对道教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南山石刻鲜有游人光顾,但它却是大足石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大足石刻完整体系的必要条件。

禅意大足

释、儒、道的水乳交融

大足因为石刻,成为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城市。城中上了些年纪的老人,大多听过一个传说。

说是天上有两兄妹,一天无意看出大足这个地方是块风水宝地。但城中的百姓却整日忙碌,从不曾停下脚步体味自己的家乡。于是兄妹二人想着,在大足的南北二山上各修一座高塔,这样人们就能登高看看自己的家乡多么富饶又美丽。

一天,兄妹二人就下了凡。二人在凡间仅得一日时间,便约定比试一番,一人去一座山上修塔,看谁修得快。哥哥去了南山,很快造好了一座稳稳当当的9层实心塔。眼看返回天界的时辰快到了,不知妹妹修得怎样,便去北山查看。

来到北山,只见妹妹修了一座空心塔,塔高12层,但塔身修歪了,摇摇晃晃,眼看就要倒下。妹妹想拆了重修,哥哥忙说没时间了,伸出一脚猛地一踹,将妹妹的塔踢正。二人赶回了天界。

第二天一早,大足的百姓发现,在南山和北山突然耸起两座高塔,都跑去看稀奇。却发现南面这座塔是实心的,上不去。北塔倒是空心的可以上去,但刚爬到第二层,就看到塔身上印着一只巨大的脚印,仿若神造。

这个传说就是大足地名的来历。而传说中的两座塔,真真实实地存在于南山与北山上,一座空心,一座实心。

塔也是佛教的建筑,按照佛教的教义,佛塔是用来存放大德高僧舍利子的。其实佛塔的修建和道家中的仙人应无关联,当年的大足曾有那么多的能工巧匠,在南、北山上雕凿佛像时,抽空建上一座佛塔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倒是这个传说,完美地将佛家与道家作了融合。而纵观整个大足石刻就能发现,大足石刻早就已经将儒、释、道三家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了一起,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