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复
鱼复,中国古地名,据县志:奉节地域周初属巴之夔子国,前633—前611年灭夔子国后为楚属庸国鱼邑,春秋后期(前611—前453年)至战国前期(前336年)为巴国鱼复邑,治所在重庆奉节白帝城西约2000米的鱼复浦。庸,古国名,出自颛顼帝,据文献记载该国曾随同武周灭商,为“牧誓八国”之一。春秋时,庸是巴、秦、楚三国间地位较高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公元前611年,为楚国、秦国、巴国三国所灭,巴国分得庸国西部(包括今天奉节)一带的土地。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辖鱼复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于鱼复县设立江关都尉,与巴郡太守同级,管辖巴郡军事,江关即今天的瞿塘峡。三国蜀汉刘备夷陵之战败北,退居于此,改鱼复为永安。晋恢复旧名。西魏改为民复,唐贞观间因表彰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奉节”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鱼复”作为地名,其得名有几种说法,第一种和伟大的诗人屈原有关,屈原投汨罗江后,有一条神鱼感佩于诗人的品格,决定把诗人尸体送回故乡。它驮着诗人往秭归游去,沿途老百姓看见了痛哭不已,神鱼备受感动,被泪水迷糊了眼睛,结果它游过了秭归,直到撞上了滟滪堆,才发现游过了,于是它赶忙掉头回游,人们就把神鱼掉头回游的地方称作“鱼复”。但是这毕竟是传说,也没有见诸文字,真实性存疑。第二种说法是依据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并出版的《重庆建制沿革》,书中这样写道:“鱼复县,治瀼西,因故地称鱼复浦故名。相传洞庭鳇鱼至此而复归,因而得名。”这种说法在清代的《奉节县志》也能找到:“鳇鱼至此而返洞庭。”鳇鱼就是长江特有的中华鲟,中华鲟冬天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深水中,春天产卵时要回游至宜宾金沙江一带。鱼复的“复”字在古代写作“復”,“復”就有返回的意思,鱼复因此得名。这种说法被很多文献采纳。
鱼复在历史上还被写作“鱼腹”,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写到鱼复县时是这样说的:“江水又东迳鱼腹县故城南。”更早的《三国志·蜀志》上,也称鱼复为“鱼腹”:“章武二年,改鱼腹曰永安。三年,先主殁于永安宫。”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逸文》中记载:“夔州奉节县,本汉鱼腹县。”
“复”是“復”的简化字,“复”通“腹”。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这里“鱼腹”中的“腹”字,不光有肚腹的意思,还有“丰厚”和“中心”意思,组合起来“鱼腹”可以理解成这里鱼类资源丰富。《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三峡地区的巴人初为渔业民族,氏族聚居于洲渚之上。故庸国称夔地为鱼邑,即盛产鱼类的区域。
三峡地区瞿塘峡一带曾经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捕鱼也很容易。从鱼复浦遗址和相近的大溪文化遗址的考古报告中可以看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鱼类骨骸,还有墓葬发现死者头枕鱼、口含鱼、双手握鱼、身体两侧放鱼的现象,说明当地的人们把捕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来源,捕鱼形成的民俗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年杜甫在夔州居住时,就曾描写过这里捕鱼的情况。他在《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中写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乌鬼是一种捕鱼的鸟,而黄鱼多得人都不爱吃,还用来饲养狗。
鱼复作为一个地名还和一个以猎鱼为主的族群有关。在《左传》里有这样的记载,文公十六年,楚师伐庸时,“惟裨、鱼人实逐之”。这是“鱼人”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从这段文字看,这个氏族部落被人称呼为“鱼人”,其居住地渐渐演变为“鱼邑”,而后“鱼复”了。
无论叫鱼邑还是后来的鱼复,或者鱼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都是一样的,即一个生活在奉节一带的氏族,靠着大量丰富的鱼类资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大溪文化,而这个文化是汉文化的起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