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山坝
笔山坝遗址位于酉阳县大溪镇,酉水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东依笔架山,北、西、南三面临酉水河,北与大河坝遗址、西南与跃溪坝遗址隔河相望。遗址分布面积四万余平方米,海拔330米,地势平坦,风景优美。2007年湖南与重庆两地的考古专家在这里又发现“大溪文化”遗址,这里也被誉为中国“土家文化的发祥地”。
时间来到2007年,当时正在建设中的酉酬电站为防止蓄水后水位高涨造成河堤决堤,决定对河堤进行加固整治。在挖掘原有河堤时,施工队在笔山坝挖出了一些人骨与石器。消息传开后,重庆与湖南两地的考古专家马上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队用了一周的时间,在笔山坝约600平方米的遗址中,挖掘出6个古墓葬、1000余件石器和部分陶器。经过分析,这是一个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群,这充分证明了酉水河流域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从未间断过。
从笔山坝发现的石器来看,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产、生活技能。他们能从树皮中提取纤维做成纺织物和衣裳,具有较好的木工、建筑技术,他们依靠天然洞穴与木头搭建房屋,靠石器狩猎和捕鱼。
在随后的两百多天里,考古队发掘了酉酬库区笔山坝等七处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文物具有浓厚的大溪文化因素,这是首次在酉水河流域及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的遗存。
20世纪20年代,美国考古工作者在巫山县瞿塘峡东口南岸的大溪镇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是中国大溪文化的最早发现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大溪文化”遗址距今约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人们将与大溪遗址出土遗物具有相同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大溪文化”。
笔山坝遗址的发现,表明了六千多年前,一支有血缘关系的人类从大溪文化强势地区出发,一路繁衍迁徙来到酉水河流域。据考古专家推测,这支大溪人到来时,当地已有土著人生息,土著人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了这支人类,双方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笔山文化即土家族文化。
在笔山坝还有座笔架山,它因形似古代搁笔的笔架而得名。当地人又将笔架山叫作“轿子岩”,顶部的三座山峰,中顶是“轿子”,前后似人抬轿,相传张三丰真人曾在此题过诗,墨迹尚明。
相传有两位仙人相约在笔架山切磋才艺,书画比试完仍无法较出高下,两仙人一人坐于笔架山,一人坐于对面的老娲岩,决定下盘棋定输赢。怎料棋没下完二人竟发生了争执,他们赌气将棋盘打翻,108颗棋子散落于笔山坝的阡陌之中,就化成了现在的108堡。108堡错落纵横于笔山坝中,像一座巨大的天然迷宫,初到此地的人很难找到进出之道,即使是附近的居民也时常迷路山中。
在距离笔山坝不远处,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彭氏宗祠建筑。彭氏家族是清代时当地旺族,族人集资修建了彭氏宗祠。至民国初期,家族中屡现党政要员及地方武装人士,家族势力更加强大,彭氏祠堂也得以保存至今。
笔山坝遗址于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渝东南地区先秦以前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传播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出土文物中商周时期的陶器既有川西“十二桥文化”的器类,又有湘西地区的文化因素,这对研究湘、渝两地的早期文化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