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山
郁山镇地处彭水东北部,东连黔江区,南接保家镇、走马乡,西至芦塘乡,北邻联合乡,距彭水城区39千米,区域总面积138.9平方千米。
郁山镇被誉为“渝东南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十分悠久,古代曾是县、郡、州的治所所在地。西汉年间,在郁山镇设立涪陵县;三国蜀汉时期,在此设立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时期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朝在此设立彭水县;唐高祖时期置黔州。
郁山是盐丹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养育了中国第一个女实业家巴寡妇清,接纳了唐朝太子李承乾、李忠,迎接过大诗人黄庭坚,欢送过大元帅贺龙,漫步街头巷尾,数千年的历史遗存随处可见。
郁山镇有一座清代修建的太平桥,桥头有一石碑,上刻“七修太平桥序”,讲的是郁山镇太平桥创自清雍正七年(1729)后的三百年时间内,几经洪灾又几经复修的事迹。
据资料记载,太平桥头曾有一副对联“剑戟拥仙槎,请缨东下三千里;河山迎使节,敲镫南来第一桥”,是清乾隆二年(1737)五月,云贵总督劳崇光班师回朝路过郁山镇时所书。
站在太平桥上就可以看见郁河边的老盐厂废墟,郁山浓厚的历史底蕴,皆从“盐丹”二字开始。
郁山有盐泉,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就被人类发现并利用。郁山镇至今还存有一口古盐井——飞水井,始开发于夏朝,迄今约四千年历史。传说蚩尤等苗族先民率先进入郁山并发现了飞水井,探索出制盐奥秘,开始人工制盐。
后来,廪君等巴人部落又发现了飞水井附近的盐井伴生矿——朱砂窝丹矿,开始采矿炼丹。商周时期,郁山就诞育了盐丹文化;巴国建立之前,郁盐就东济楚国、南入武陵、西供夜郎;到了先秦时期,丹砂女王巴寡妇清就将彭水地区的丹砂运销咸阳,并成为富可敌国的巴地首富。
盐丹的兴起,造就了郁山镇的高光时刻。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从江南道析出黔中道,治黔州(郁山镇)。黔中道是唐代十五个道之一,下辖数十个州,范围大致包含今贵州省大部分,重庆、湖南、湖北小部分。
在古代,盐业是重要的经济命脉,亦是国之根本,其地位甚高,足以让历史上的郁山因盐而兴旺发达。
据《四川通志》记载,在明代洪武年间郁山的年产盐量为2268石,弘治年间年产盐量为7320石;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产盐1万担,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产盐10万担。
到了民国时期,郁山新建歧井、怡兴两井,卤水日产量数千吨。抗日战争时期,年产盐5万石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凿黄泥泉、田坝、新皮袋和郁山一、二号深井,日产高浓度卤水2000立方米,产量一直保持在年产8万石以上。1981年,郁山年盐产量曾达476吨,供给渝鄂湘黔38个县。
郁山古镇人文景观丰富。这里除了古盐井之外,还有黄庭坚衣冠冢、唐太子李承乾墓、顺河老街等文化遗址。
宋代黄庭坚被贬后客居郁山,留下了“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句。唐代文豪柳宗元根据郁山趣闻所作的《黔之驴》,被作为课文收录于当今教材,可谓家喻户晓。
郁山古镇的玉屏山麓保存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坚的衣冠冢,冢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记载此墓为清代道光六年(1826),在郁山汛巡检许承豫倡导下重建。
在20世纪30年代,贺龙同志曾率领红军进驻彭水境内。贺龙治军严明,爱民如子,深受当地老百姓拥护和爱戴。郁山镇的当地百姓后来自发在镇内修建了“怀龙亭”和“德政碑”,用来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新中国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