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黔江——濯水
日期:2024-07-30
字 号:

濯水

濯水镇位于黔江城南26千米处的阿蓬江畔,东邻马喇镇,南邻阿蓬江镇,西南接水市乡,西与太极乡为邻,北与冯家镇相依,东北邻水田乡。全镇辖区面积96.7平方千米,国道319线横贯镇中央,因阿蓬江古称“濯水”而得名。2014年2月,濯水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阿蓬江是乌江的一条支流,发源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流经黔江濯水镇,在酉阳龚滩镇南侧汇入乌江。在元明清时期,濯水镇隶属于酉阳州,为酉阳宣慰使冉氏土司辖地,初称“白鹤坝”。

由于濯水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旧时水运交通的发达,濯水自古以来就是武陵山地区一个重要的商贸口岸。

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商人来到濯水定居,开设商号,逐渐形成了商贸市场。著名的有“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以及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

同时,来自上海、宁波、厦门、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将武陵山外的风琴、口琴、自鸣钟、汽灯、手摇留声机等洋货带到了濯水,转而将濯水及附近地区出产的蚕丝、桐油、茶、漆等产品远销山外。

清末还有日本人来此经商,把“光顺号”的生漆和“同顺治”的药材销往日本。清代后期,濯水镇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商贸的发达,促进了武陵山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整个武陵地区最为繁盛的历史,鼎盛时期的濯水镇甚至比同时期的黔江县城更为繁华。

民国二十四年,“白鹤坝”被改称为“濯河坝”。此时的濯水镇早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并与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1952年,濯河坝划入黔江管辖,1956年建濯水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力投入基础建设,随着一条条公路的建成,水运慢慢由盛转衰,退出历史舞台。濯水镇的商贸也随之萎缩,喧嚣了近百年的商贸重镇,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直至2010年,由黔江区投资1.2亿元,历时一年时间,重新恢复、改造和包装濯水镇为“濯水古镇”,这才有了今天黔江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繁荣的社会经济,让濯水镇成为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时至今日,古镇老街还散布着许多历史遗迹和重要文化遗存。

在古镇上世代流传着一首民谣:“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民谣里述说的是曾经生活在濯水镇的樊、汪、龚、余四大家族。今天濯水古镇老街上的清代建筑群就是四大家族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濯水古镇上那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清代时的樊家,连续几代女主人因种种原因最后都避免不了守寡的命运。在女人当家不易的年代,她们照顾老人、哺育孩子、经营生意,让樊家成为当地望族,樊家大院里保存的两张清代贞节匾“云蒸霞蔚”“桂馥兰芬”就因此而来。为了保护当家的主母,樊家的男人们往往很小就练就一身功夫,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于是有了“樊家的锭子”之说。(当地人称“锭子”为捏紧的拳头。)

清乾隆初年因家乡遭遇洪灾,江西南风汪姓一脉迁徙到濯水定居经商,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汪家秉承“以诚待人,忠孝为先”的祖训,在不到两百年时间内,建立了濯水镇街上最大的汪氏商业王国。他们经营多种土特产品和工业作坊,迅速发财致富,仅榨油作坊就达三个之多。镇上的人们用“汪家的银子”来形容汪家的富有。

龚家是濯水镇上唯一拥有枪支的大家族,拥有强大的地方武装,连民国时期的土匪都惧怕他们几分。龚家在镇上维持地方秩序,解决了许多政府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为地方提供保护,维护着古盐、商道的运输安全,后来还参加过“保路运动”。

余家是书香门第,饱读诗书的余公安是清代濯水首位进士,获御赐顶戴花翎,其夫人获赐凤冠霞帔,今天的余家院子里还存有当年的赐匾一块。余公安还有两兄一弟,即老大余公文、老二余公学、老四余公邦,取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合起来就成了“文学安邦”,极具文化色彩,是作为濯水镇官家代表、读书人代表的名门望族。

从盐、商要道到武陵山区经济中心,历史上的濯水镇曾经风光无限。今天的濯水古镇倚山傍水,朝着文化旅游名镇的道路一往无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濯水镇在黔江乃至重庆的地位都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