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涪陵区——榨菜飘香 白鹤绕梁
日期:2024-07-31
字 号:

涪陵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东部,属重庆主城都市区,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接合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面积2942平方千米,人口111.50万。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境内长江横贯东西77千米,乌江纵卧南北33千米,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

涪陵区是中国榨菜之乡、重庆市级森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区。境内有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美心红酒小镇、涪陵白鹤森林公园等名胜。涪陵榨菜作为知名特产,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名由来

涪陵古称“枳”,因古代原始村社共同体居民用枳棘之类的灌木围成村寨而得名。“涪陵”的由来传说颇多,尚无定论。其一说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枳,故名“涪陵”。其二说“涪”为沤水泡之意,引申为水流湍急,“陵”为大土山或丘陵,故名“涪陵”。其三说古涪陵治所在彭水壶头山下,“涪陵”或由“壶凌”讹变而来。其四说乌江古称涪陵水,因水得名。

据1995年《涪陵市志》载学者考证,涪陵置县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新莽时期,涪陵短暂改名巴亭。其后“涪陵”地名沿用至今,2100多年不变。

地名趣谈

涪陵位于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既有长江水的豪迈,又有武陵山的秀丽。这里自古就是川东重镇、商贸码头,还从来都不缺乏文化的浸润。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涪陵的调性,那就是多维。涪陵的多维,体现在经济上有榨菜工艺和高山花海的飘香,地理上有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闲适,文化上有白鹤梁和易学的厚重历史。


涪陵榨菜

小菜头的华丽转身

比涪陵这座城市本身更有名的当属涪陵榨菜。

榨菜的原材料是一种重庆人称为“青菜头”,学名叫作“茎瘤芥”的蔬菜。这种芥菜特别适合在地处北纬30度的涪陵种植,因为这里独特的季节气候和地理环境,它的根茎部分尤为发达。

相传清代时期,有一年涪陵的青菜头大获丰收,当地一家姓邱的农户因为吃不完这么多青菜头,于是想出将青菜头晾干腌制的办法。他们将大批的青菜头码上食盐,穿绳挂在树上自然风干水分。再找出一只做四川泡菜的陶坛,将风干的菜头放入密封。密封前倒上些高度白酒防腐,最后封坛,隔绝空气的侵蚀,以便储存长期食用。月余后,邱姓农户开坛查看,腌菜清香扑鼻,一种美味咸菜就此诞生。

公元1899年,涪陵商人邱寿安正式开始大规模生产榨菜。因涪陵位靠长江,所生产的榨菜几乎全部顺江运往了下游的湖北宜昌,随即又传播到湖北的沙市,在两湖一带很快打开了市场,形成知名度。

公元1912年,邱寿安的弟弟邱汉章将榨菜带到了上海,很快打开了上海市场,在上海成立了“道生恒”榨菜庄,成为全中国第一家榨菜专营店。

与此同时,榨菜的制作工艺开始外泄,制作榨菜从邱家人的独家生意变成了涪陵全境的产业,涪陵全境涌现出了大批榨菜企业。到1931年为止,整个涪陵的榨菜企业达200余家,同行业商家还组成了涪陵县榨菜同业公会,榨菜同业公会成为了当时涪陵商业“十三帮”之一。

产业链的形成,成就了涪陵榨菜以上海、武汉、宜昌为中心的全国销售网络,能顺利通达京、津、辽、闽、粤等地,再顺着广东南下,抵达香港、澳门、南洋(东南亚)。小小一枚菜头,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成为了全世界华人的餐桌最爱。

今天青菜头种植几乎遍及全区,种植面积达72万亩,年产量160万吨。而榨菜生产企业则多达37家,包括“乌江”“辣妹子”等知名品牌,其中涪陵榨菜集团更是全国酱腌菜行业唯一一家A股上市企业。

涪陵榨菜的名声已经远超涪陵本身的影响力,不得不说,就算你不知道中国重庆有个城市叫作涪陵,但一定知道有道咸菜叫涪陵榨菜。


白鹤梁

仙人归处,水文名胜

如果说涪陵榨菜是涪陵经济腾飞的翅膀,那么白鹤梁就一定是涪陵文化的荣光。

在涪陵境内的长江南岸江中,有一块长1600米、宽16米的巨大石梁。以往的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枯水期时这道石梁都会露出江面。这时人们就会看见,露出江面的石梁上,刻着一对活灵活现的石鱼。

人们把这块梁称作白鹤梁。

白鹤梁的得名由一个得道升仙的传说而来。传说北魏时期,一位名为尔朱真人的道士来到今合川城,向路人兜售自己的仙丹,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得道升仙。有好事者问价,答白银12万两。

当时的合川太守听闻后,便欲购买。尔朱真人掐指一算,这太守在当地施行暴政,造成民愤四起,实为无良之人。于是反口涨价,说你如此富贵,卖你12万两太便宜了,你若要买,须得120万两。

太守怪他出尔反尔,命人将他关进竹笼,沉入江底。谁知尔朱真人在笼中闭目休眠,睡而不死,反倒顺着江水漂到了涪陵。

竹笼刚到涪陵,涪陵城中响起了一声击磬声,这声响一敲,尔朱真人便醒转过来,正好看见江中露出一道石梁,梁上两位渔人正在撒网捕鱼。二人见状忙将尔朱真人救起,三人相谈甚欢,举杯共饮。

尔朱真人说自己的师父曾对自己说过今日之遇,说在江中遇到白梁,便是成仙之时。他拿出仙丹,与二渔人共食,三人当即羽化成仙,驾着白鹤西去了。

自此,江中这道石梁便被当地人称作白鹤梁。

在中国古代,历来有在水中石梁、石柱上雕刻图像,用以记载水位高低的传统。白鹤梁上所刻石鱼,也就是用来记录长江枯水期水位的标记。

这对刻于唐代的石鱼,一前一后,一雄一雌,全身皆有36片鳞片。令人惊奇的是,两条鱼鱼眼的位置,恰好与今天人们用来记录水位的零度标尺位置完全重合。

在涪陵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石鱼现,兆丰年”,这句话跟中国北方的瑞雪兆丰年如出一辙。意思是说,每当江水足够枯竭,让石鱼露出水面的下一年就是丰收之年。可这个说法又有什么道理与依据呢?

经过相关专家考证,果真在诸多古籍中找到了石鱼露出水面后一年的相关记录,且大多与这句谚语相符,基本都是风调雨顺之年。专家们猜测,水位的高低确实与气候相关:水位的枯与沛,对应着青藏高原雪线的低与高,而雪线高低则与当年的气候有直接联系。

受地球公转、自转的影响,全球气候会在几年间有规律性的变化,这是经科学证实的事实。而当江水连续枯竭后,也正是气候即将反弹的时期。

白鹤梁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文记录观察站,本就具有极为重要的考古和文物价值,而它的价值却并不仅此而已。

由于白鹤梁的神奇,加之传说赋予的神话色彩,历朝历代诸多文人都曾到访白鹤梁,并留下了珍贵的文物笔记。朱昂、刘甲、王世祯、黄庭坚等历史文人都曾在此游玩,并留下题刻。

如今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下博物馆。长江三峡工程修建之后,为了保护白鹤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下博物馆。博物馆分为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两个区域,水上部分主要展出拓印的题刻碑林,展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水下部分像一个潜水艇,将白鹤梁围护起来,与长江江水相通,游客透过圆形潜水窗口可观赏白鹤梁原貌。


点易洞

程氏理学发祥地

在白鹤梁的题词中,有一篇题刻颇具代表性,为北宋时期涪州知州吴革所写。这篇题刻中有一句“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民固可近不可远”,充分地展示了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白鹤梁的心声。整句话,借用了《易经》卦辞中的寓意,将鱼与民联在一起,解答了后人们的一个疑问。

很多人都会觉得,其实白鹤梁又有什么好看的呢?不过就是一块长江里的大石头而已,就算上面刻了石鱼,也并不见得比名川大山来得有欣赏价值。而这些古人为什么一个个都来参观,还偏要留下墨宝呢?

吴革的题刻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告诉大家,来看白鹤梁最大的原因,是当地的百姓喜欢。石鱼出兆丰年,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计大事。百姓喜欢看石鱼,因为看到石鱼就意味着会迎来风调雨顺的好年头。为官者,难道不应该百姓喜欢就喜欢,百姓高兴就高兴吗?

吴革的这篇题刻里,藏着一个关于中国历代文人苦苦探索的终极课题——何为为人之道?何为为官之道?这个课题之大,穷宗教、儒学与传统道德体系都无法讲透。而透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易学在涪陵留下的踪影。

在涪陵城的江对岸有一座周易园,园中有一处人工开凿于山壁之上的洞穴,名为点易洞。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理学家程颐曾在此潜心研究易学六年,最终写出了理学代表作《易传》。

公元1097年,因朝堂朋党之争,程颐编管于涪州。程颐有一名弟子名为谯定,是涪州人士,见老师到了自己的家乡,便安排老师在长江北岸北山坪脚下的普净院定居下来。

师徒二人都沉迷于研究易学,为寻一处清净之地,二人在北面的岩上凿了一个高、宽约4米,深2米的山洞,山洞冬暖夏凉。自此师徒二人潜心在这里研究易学,相互讨论,交流和切磋心得,对易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

除此以外,师徒二人还在普净院开设讲堂,为涪陵周边一带的易学爱好者讲解易理,提供相互交流、学习、讨论的平台。很快就聚集了整个川东一带的易学爱好者,声名鹊起。一时间,凡有路过的文人都会上门拜访,易学之风盛起,这一点在白鹤梁的题刻中有多处体现。

后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也曾寻古至此,游览后题下诗句:“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自此,点易洞成为了易学经典圣地,每年都有来自中外的易学爱好者前来“朝圣”。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

人杰,地更灵

涪陵的多维,不仅体现在经济与文化上,更是完美体现在了它的地理位置上。涪陵处于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口。发源于贵州乌蒙山的乌江,是长江上游水系中最为恬静幽秀的一条支流。在它自酉阳进入重庆境内后,就开始了与武陵山的缠绵交融。

武陵山,一座在中国山脉体系中以秀丽峻美而著名的山脉,孕育了湘西凤凰、张家界、重庆武隆、边城秀山等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著名风景区。凡是与这座山扯上关系,就意味着当地绝对能找到武陵山区独树一帜的清幽风景。

而涪陵也不例外。如果说涪陵的地理外貌有着两副面孔,那么它靠近长江的一面大气而豪迈,像位伟岸的巴人汉子;沿着乌江往武陵山方向行进,则慢慢转变成一位温婉的巴渝妹子。这种气质上的反差转变,是其他武陵山区城镇无法复制的,是涪陵这个渝东南门户独有的风景。

2012年,重庆市着力打造大仙女山风景区。这个规划包括了涪陵、武隆、丰都三个区县,以武隆仙女山为中心,将地形相似、地域相近、气候条件相同的武陵山脉圈成一个跨行政大风景区。位于涪陵的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其中的核心景区之一。

武陵山奇峰遍布、绿林成荫,时而云遮雾绕时而清明爽朗。而涪陵的武陵山风景与别处不同的是,在森林公园宽广的地域中,有着全重庆最美的绕山公路。路面用红、绿色铺就,间以黄色、白色的路面分隔线,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现代又清新的感觉。

开车行驶在路上,随着海拔的上升,车窗外掠过山涧与瀑流。一面是秀丽山色,一面是公路丝带缠绕的悬崖,迎面吹来凉爽的山风,是一种能洗涤心灵的体验。

森林公园里的大木乡,还规划出了万亩花谷,是国内高山花园的主题公园领导者,鲜花从每年的3月开到11月,薰衣草、波斯菊、三色堇、鼠尾草随着季节变化争相开放,被誉为“中国的普罗旺斯”。

这就是涪陵,一个有着多重维度的城市,丰富且多元,静谧又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