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渝中——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
日期:2024-08-01
字 号:

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

在今渝中区二府衙街19号,有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的三层青灰色小楼,布局规整、古朴庄严。90多年前,这里是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重庆地委)所在地,也是全川大革命运动的核心地,留下了党早期在重庆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

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在《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明确提出重庆等地“应努力开始党的组织”的要求。随后,以杨闇公、童庸生为代表的重庆地区早期共产主义先驱多次向团中央、党中央汇报请示成立党组织。1926年1月,根据党中央、团中央的指示,重庆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重庆支部成立。经过紧张筹备,经中共中央批准,1926年2月,统一领导四川境内中共党组织和党员的组织机构,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杨闇公任书记。

一般情况下,先建立共产党组织,再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建立团组织,这是共产主义组织在全国建立的普遍规律。但在重庆乃至四川却较为特殊,是先建团、后建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借助“五四运动”强劲的东风,各种宣传民主与科学的书刊涌入重庆,重庆的青年知识分子不断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重庆的思想、文化领域开始活跃。1921年在重庆创刊的《新蜀报》成为了当时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新蜀报》主笔萧楚女被誉为“重庆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启蒙运动的旗手”。

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一大批优秀青年走出国门,赴法勤工俭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邓希贤(邓小平)、聂荣臻、冉钧、周贡植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经在重庆的社会主义者和由俄、法、日归国的团员积极筹备,1922年10月9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重庆团地委)成立,由周钦岳担任首任书记,10月30日获团中央执委会承认。

重庆团地委成立后,由于缺乏大规模开展革命运动的群众基础和实际运动经验,工作局面难以打开。1924年9月,团中央委任萧楚女为驻川特派员,负责整顿重庆团地委。萧楚女到重庆后,经过观察和调查,很快摸清了实际情况,决定从加强政治思想入手,对重庆团地委进行整顿。

1925年1月,重庆团地委进一步改选,选举经验更加丰富的杨闇公任组织部主任代行书记职务;童庸生先是代理组织干事,后代理宣传干事。重庆团地委和重庆各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相继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共产主义运动在重庆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在重庆团地委的领导下,发动以学运和工运为主体的群众运动,为推动重庆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4年9月,重庆团地委联合十三个进步团体单位成立“重庆反帝国主义联盟”,并在夫子池组织民众演讲会,萧楚女在会上宣讲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等理论。

1924年11月19日,日本帝国主义商船“德阳丸”号私运劣币抵达重庆,武力抗拒海关人员查验,打伤执法人员,并将4人抛入江中,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德阳丸案”。事件发生后,重庆团地委立即成立“德阳丸案”重庆外交后援会,在打枪坝举行了七千多人参加的抗议大会,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捣毁了省长公署,迫使地方军阀政府不得不撤换了重庆海关监督,日本也被迫调回驻重庆领事。

1925年4月,在重庆各界人民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期间,重庆团地委组织五十多个演讲队,印发传单七十余种,广泛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主张。10月10日,重庆团地委为扩大革命宣传、反击军阀当局,组织民众在打枪坝集会,会后万余人参加了反帝示威大游行。

位于城区二府衙70号的杨闇公父亲杨淮清的住宅,在中共重庆地委成立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秘密活动基地。杨宅地处重庆城中心,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小楼的阁楼与其他的居民楼紧紧相连。如果发生什么意外,随时方便议事人员安全撤离,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便利性。萧楚女、吴玉章、冉钧、童庸生、刘伯承、朱德等重庆党团组织负责人常来这里参加会议,许多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也是这里的常客。

1926年,为配合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共重庆地委决定在顺庆、泸州、合川等地发动武装起义,意在充分利用川军军队内的左派力量,培养一支由朱德、刘伯承领导的武装部队,以推翻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

根据中共中央的意图和四川及重庆地区军事工作的发展情况,11月中旬,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在位于重庆六店子的刘伯承家中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杨闇公兼任军委书记,朱德、刘伯承为委员,以加强对武装起义的领导。

12月1日,泸州率先发动起义。两天后,顺庆起义接续展开。泸顺起义爆发后,四川军阀刘湘立即着手镇压起义军。次年4月,蒋介石又发动反革命政变,密令“围剿”泸州起义部队。反动军阀从陆路猛攻龙透关,刘伯承带兵坚守龙透关阵地,率部三次击退敌军,龙透关下尸骨累累。随后刘伯承分析处境,为保存革命实力,决定撤离,历经艰苦奋战167天的泸顺起义宣告失败。

中共重庆地委领导和发动的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尝试,是牵制敌人配合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改造旧军队的一个范例。虽以失败告终,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就在几个月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在中共重庆地委的领导下,四川和重庆地区的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并迅速汇入到全国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崭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