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亭山
大渡口区牛栏坝往长江上游,长江边上有个小岛叫龟亭山。龟亭山又称龟停山、车亭子、小南海,确切位置在跳磴河入江口以东百多米,距长江北岸两百米的长江中,与巴南区隔江相望。“龟亭”因龟亭溪在此入江而得名,是大渡口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地名。巴人立市于龟亭北岸,在《水经注》《华阳国志》等史籍中都有记载。
《华阳国志》记载:“故巴亦有三峡。”这一段不仅波涛滚滚,而且“其畜牧在沮,今东突峡下畜沮是也。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东突峡”即铜锣峡,“沮”离铜锣峡不远,即现在的广阳坝。也就是说当时巴国的畜牧基地就在现在的广阳坝。“龟亭”,指的即是大茅峡东边、白沙沱附近的龟亭山。清代《嘉庆重修一统志》也说,龟亭山在县西大江中,宛如龟形。
龟亭山其实是长江中一处卵石洲碛发育的石屿,基本呈西南—东北向的长条形,其形似龟,海拔约210米。这里风光秀丽,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寰宇通志》提到“龟亭山其状如龟”。清人王世祯《蜀道驿程记》:“过龟亭子,小山卷石,孤立江中”,说的就是龟亭山。
据中坝岛出土的明代石碑所记,小南海在明代即有其名,属巴县龟停里。宋明以来,因岛上建有寺庙精舍,供奉南海观音菩萨,龟亭又被称为“小南海”,正如民国《巴县志》中所说“今土人呼此为小南海”。如今小南海岛的观音寺遗址,其实就是《巴县志》中所记的“龟亭寺”。观音寺20世纪60年代初还存在,后被彻底毁坏。
观音寺遗址分布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石拱门1座和观音殿、主殿、厢房等建筑基址,基址内有各式石柱础十余个、石狮一对。周围信众后来在原建筑基础上重建了观音殿、主殿和左右厢房,不过现在也已经废弃。
据说原巴县白沙沱镇即设在古巴人立市的“龟亭北岸”,有人认为这里曾是古巴人活跃的贸易中心。1954年春,在铜罐驿冬笋坝发现巴人墓葬群共墓葬81座,出土了战国时期巴人墓葬船棺和青铜矛、青铜剑、青铜镞等,印证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当年龟亭寺建成后,在龟亭溪入江口与龟亭山之间,常年有木船摆渡。时人乘船上岸后,经过石阶,可直达山顶。明清以来时有文人登岛观览风光,一抒胸臆。清光绪年间,龟亭山石壁上刻有重庆知府王庆善手书“小南海”摩崖题刻。山上还发现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跳磴场济米义渡会碑一通,现收藏于大渡口博物馆。
考古专家们通过对巴人立市遗存的发掘调查,在距地表0.4~0.8米的文化层中发现一些明清陶片,并在靠江岸被江水冲刷之后的台地上,找到了一些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砖瓦及陶器残片。
2011年,龟亭山巴人立市遗址被公布为大渡口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龟亭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历经沧桑,很多具有考古价值的历史遗迹已经被湮没,让人叹惋。好在“巴人立市于龟亭北岸”的历史遗存保留了下来,引来人们寻幽访古,小南海也因之成为都市旅游休闲之地,龟亭山成为重庆主城历史文化旅游又一张响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