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丰都县,别称“鬼城”,位于重庆市地理中心、三峡库区腹心。东与石柱县为邻,南连武隆区、彭水县,西接涪陵区,北与垫江县、忠县交界,面积2901平方千米,人口55.74万。
丰都县山水丰茂,境内47千米长江黄金水道通行万吨级轮船。丰都县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有雪玉洞、丰都名山、九重天、南天湖4个4A级旅游景区和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平都山、双桂山、鬼国神宫、鬼王石刻等景观。东汉时期,丰都在道家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四十五福地,“鬼城”名扬天下。
地名由来
丰都县,前身为平都县,古称“酆都”,别称“鬼城”。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从临江县析置丰都县,此为“丰都”命名之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丰都”为“酆都”。1958年,周恩来总理将“酆都”改为“丰都”,寓意“丰收之都”,又再度回归本意,并沿用至今。
地名趣谈
提起丰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国人无不心生畏惧。这座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鬼城”的地方,一直以来代表的都是华夏文明中的“另一个世界”。几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个被“鬼”恐吓的童年。然而随着年纪渐长,每个人都终将懂得,世上无“鬼神”,一切都是藏在人们心中的“恶”。鬼城丰都自始至终想要呈现给人们的,是藏在鬼神背后的道义与仁心,它以鬼神的角度告诫人们,唯善与道义及仁心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理。
名山鬼城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告诫
大部分人在童年哭闹时,都会听到来自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一句恐吓的话:再哭,黑白无常就把你抓到丰都的阴曹地府去。丰都,一个被全世界公认的鬼城所在地,自远古起就已经定了性。
丰都的鬼城在名山之上。名山原本也不叫名山,而叫平都山。据《丰都县志》和晋人葛洪《神仙传》记载,民间传说汉代时有方士王方平和阴长生二人在平都山上修行,最终羽化成仙。人们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将阴、王二人误传为“阴王”,慢慢地就有了些阴森恐怖的意味,平都山和丰都,便有了“阴府”的附会。
宋代时,大文豪苏轼游历平都山,写下著名诗句“平都天下古名山”,平都山因此而改名为名山。
自汉代起,因为阴王和阴府的误会,丰都是鬼城的说法开始盛行。一开始人们口耳相传,随后被记录在了文学作品与典籍之中。而名山上,也开始渐渐修建起以阴府为主题的庙宇和宫殿,以供人们祭祀之用。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两千年过去了,名山上出现了一座建筑风格多样的“阴曹地府”。哼哈殿、奈何桥、鬼门关、十八层地狱、阴天子殿……人们将传说与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在这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阴府世界。
而丰都鬼城的形象,千百年来也以不吉、恐怖、可怕、封建、迷信等词缀为装点,镌刻进世人心中。可如果仅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一座城和一座山,那么对于文化的理解就太肤浅了。
讲一个通俗的大道理:科学教会我们,凡事都要多问为什么。那么问题来了,人人都懂“死去元知万事空”的道理,为什么还要在人世间设立一座“阴曹地府”?
想来稍微建立了一点哲学观念的人都能答得出,那是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寄望,人们希望有一个公正、公平的审判机构,来对一个人一生的善与恶作出审判。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审判,来倡导人在世间时多行善举,以免死后受罪,从而打造一个现世社会与人为善的和谐环境。
这就对了,这个回答就是丰都作为鬼城存在的意义——唯善。
在名山鬼城,描述了这样一个人死后的审判流程。黑白无常拘来魂魄,判官查看生死簿,验明正身,计算一生善恶功过。功大于过者,送过奈何桥,饮下孟婆汤,再次投胎为人;过大于功者,依律审判,打入地狱受罚。
地狱共有十八层,口舌是非之人,就打入拔舌地狱;罪大恶极之人,上刀山下油锅也不为过。人的一生做过的事在阴天子阎罗王面前一览无遗,不容狡辩隐藏,在人世间侥幸逃脱的惩罚,死后绝不放过。
整个审判过程,怎么看怎么像一本醒世绘本:用生动而具体的案例告诫人们,只有乐善好施,善待自己,宽待他人,才能逃过死后的审判和惩罚。恰恰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五云书院
善的儒家内涵
鬼城之地,重人心教化,也重文教。如果说人心教化是鬼城对世人的醒世告诫,那么文教便为丰都劝人为善的“善”文化赋予了更加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丰都名山上建有一所五云书院,其前身是丰都史上首名进士杨大荣为杨氏子弟修建的私塾,其今身是丰都实验小学。关于这所书院,背后也藏着一个古代文人唯“善”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杨孟瑛,是杨大荣的儿子。著名的杭州西湖有“三堤”,苏堤、白堤、杨公堤。苏堤与白堤人人知晓,是为纪念大文豪苏轼与白居易;而杨公堤要纪念的人,正是丰都人氏杨孟瑛。
杨孟瑛出身于官宦人家,由于父亲是丰都首名进士,官至江西省布政司正五品按察司佥事,故而杨孟瑛自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中,家境优渥。杨大荣在家乡丰都创办了杨氏私塾,杨孟瑛在私塾饱读经书,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卓越的聪明才干与文章天赋。
公元1487年,杨孟瑛以会试第八名的成绩面圣,被赐进士,入朝为官。他曾任刑部云南司郎中,破获案件无数,成为云南历史上的断案名吏。1502年,经宰相马均阳引荐,上任杭州知府。
刚到杭州,杨孟瑛就遇到了天灾,杭州城粮荒四起。谁想第二年又遇到大旱,百姓颗粒无收。一时间整个杭州城人人饥荒,无粮可食。杨孟瑛力排众议,果断开仓放粮,解了杭州城粮荒之乱,杭州百姓人人称赞。粮荒过后,他号召百姓积极存粮以备不时之需,首创了以旧粮换新粮的存粮政策,并很快修筑粮仓60余座,向百姓征集到了70万石余粮。不仅百姓称快,全国各地也纷纷效仿。
杨孟瑛到任杭州后,发现当时的西湖已经不复当年模样。杭州当地的权贵在西湖圈湖养田,整个西湖几近淤塞。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尽功名后,只见湖光不见笆。”
为了治理西湖,杨孟瑛向朝廷呈请《开湖条议》,请求允许他废田还湖。但这样做一定会动了很多权贵的蛋糕,朝堂内外盘根错节,奏折递上去长达六年杳无音讯。
杨孟瑛等不了了,杭州的百姓等不了了。六年后,杨孟瑛坚持争取到了朝廷许可,着手废田还湖的工程。他带领工人花了150天左右的时间,每日用人工8000人,拆毁湖田3400多亩,用银28700余两,终于将西湖的淤塞清理干净,恢复了西湖原来的模样。他还用清出的淤泥在西湖上筑起一条南北向的堤坝。
但这件事,也让他的仕途画上了句号。因为触碰了权贵们的利益,杨孟瑛被诬罢官还乡。杭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他在西湖上筑的堤坝命名为“杨公堤”,永远铭记他为西湖作出的贡献。
杨孟瑛仕途受挫回到丰都,深感朝堂中部分势力利欲熏心,黑暗重重,思考再三,认为教育才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于是将父亲所创的杨氏私塾扩建,改为平都书院,后又改为五云书院,不只教化杨氏一门子弟,还对寒门学子敞开怀抱。相继培育出徐昌绪等十名明、清进士,一时间丰都文风盛起,俊才辈出。
杨孟瑛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丰都的“善”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就如同书院大门上的那副对联所述:“书院育人,道五常而立世;平山流韵,承三异以兴邦。”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善”更深层次的内涵。
护国亭
取之于善,报之以善
丰都城的“善”文化,无形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丰都人。他们世代居住在鬼城之中,时刻铭记鬼城的告诫,也受到儒家五常和三异的熏陶,即使目不识丁的寻常百姓,也知善恶、晓大义。
丰都双桂山上有一座纪念刘伯承元帅的护国亭,与之相关的就是一个关于刘伯承元帅与丰都百姓的唯善故事。
1916年3月,刘伯承率护国军第四支队攻打丰都,以图占据这个长江边上重要的货运中转地,切断袁世凯军在长江的军运。战斗打响以后,刘伯承在丰都县城西门附近被子弹击中,子弹从太阳穴穿过右眼射出,刘伯承昏倒在地。
醒来后,战场已经转移,刘伯承从尸横遍野的血泊里爬起来,艰难地来到一家茶馆前求救。好心的茶馆老板看到一位年轻军官浑身是血,并不知道这就是护国军将领刘伯承,却也积极地展开了救助。
他跟手下的伙计抬起刘伯承,将他送到了暂时安全的县邮局门口。当时的邮局局长张国良见状,忙叫员工将刘伯承抬到屋里安置,并请来了丰都县内的名医郑慎之为他处理伤情。因伤势太重,郑慎之只能简单进行止血和包扎疗伤。
考虑到邮局也不是一个长期安全之地,他们给刘伯承换上了邮差的衣服,将他用一床被子裹起来,藏在当地百姓常挑的箩筐中。几个年轻人抬起装有刘伯承的箩筐,冒着被守军发现的危险,将刘伯承转移到了城外。
战事平息后,护国军副将张阳春听闻刘伯承受伤,辗转找到大夫郑慎之,打听到消息,又带着郑慎之来邮局寻人。可当他们赶到时,邮局已经一片火海。悲痛的张阳春和郑慎之以为刘伯承牺牲了,为纪念他的英勇奋战,在丰都百姓的帮助下,在西门外为刘伯承立了一块碑,上书“刘伯承之墓”。
后来,刘伯承转移到重庆接受治疗,恢复身体后的第二年重返丰都,在西门看到了自己的墓碑。他豪迈地说道,旧的刘伯承已经死了,新的刘伯承又活了。从此以后,新中国诞生了一位戴着眼镜的伟大元帅。
丰都庙会
善的多种表现形式
在丰都,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一来这里是鬼文化、善文化的传承福地,具有重要的祭祀意义;二来这里有着名川大山,是长江上的重要港口;三来大巴山孕育出的重庆人天性乐观、包容、爱热闹,对庙会这种民间传统民俗形式一向热衷。
丰都庙会在2006年也入选了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重庆民间不可多见的盛大聚会。丰都庙会的时间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相传这天是阴天子和阴娘娘的结婚纪念日。这一天到来之时,整个丰都城都笼罩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踩高跷、顶板凳、唱大戏、游花灯,丰富的表演形式,展示着传统的戏剧内容。“阴天子娶亲”讲述了凡间女子卢瑛嫁给阴天子,成为阴天子娘娘后为世间传播自由、爱与善良的故事;“活捉秦桧”倾诉的是人们对抗金英雄岳飞人生遭遇的不甘、愤怒之情,承载着人们追求正义的美好寄望;“钟馗嫁妹”呈现的是钟馗与好友杜平一个行善、一个报恩的故事。
无论哪种表演形式,都在传达丰都人想告诉世界的价值观——唯善及道义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