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苍翠掩映中,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如同一幅水墨画卷,静静守护着近400位老人的幸福晚年。
2005年5月,时年71岁的刘爷爷与老伴董奶奶携手入住市第三社会福利院,这一住便是二十年。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岁,从短暂停留到长居于此,他们不仅见证了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也记录下这座“养老乐园”的温暖与美好。
01 森林环境:
天然氧吧里的诗意居所
“枝头小鸟歌唱,院里鲜花飘香……”由董奶奶带领老人们自创的歌曲《幸福快乐度晚年》,正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推窗见绿,四季皆景:春日繁花似锦,夏日蝉鸣阵阵,秋天丹桂飘香,冬季寒梅绽放。刘爷爷常感慨:“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
作为负氧离子浓度高达4000个/cm³的天然氧吧,老人们或漫步林间小道,或静坐亭台阅读,或伴着松涛入眠,将日子过成了诗意的画卷。
02 孝爱园林:
文化传承中的亲情纽带
“家”的温暖,不仅在于优美的环境,更在于情感的联结。尽管刘爷爷和董奶奶在中心城区都有住房,但20年来,他们几乎未曾下山居住。四个子女每周轮流探望,孙辈们也会在假期上山陪伴。
院内的孝爱长廊上,二十四孝故事的挂图熠熠生辉。古色古香的风雨长廊、锦鲤池畔的藤椅,都是刘爷爷一家最爱的团聚之地。“曾孙每次来都要看鱼,还让祖祖讲‘卧冰求鲤’的故事,现在小家伙比大人还懂孝道呢!”董奶奶满脸幸福地说。
03 专业护理:
匠心守护中的生命尊严
“医用扶手装得牢,食堂大楼建得高,适老家具换得好……”董奶奶细数着院内的贴心改造。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始终坚持“以老人为中心”,持续升级适老化设施:新建食堂、配备医用电梯和无障碍通道、安装智能呼叫器、增设暖气……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刘利说:“每一次升级,都是为了让老人们住得更舒心、更安心。”
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完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用心用情的付出也一直被老人们看在眼里、挂在嘴边。“工作人员当我们是‘家人’。我腿部髋关节换了,心脏上安装了两个支架,全身上下共做过11次手术,现在能恢复得这么好,全靠养老护理员小王的贴心照顾!休养区吴主任也经常鼓励我做操锻炼,我坚持了好几年呢。”刘爷爷感慨道。
04 医养融合:
24小时的健康守护
去年寒冬的凌晨3点,董奶奶突发心脏病。夜班护理员小邓立即喂服速效救心丸,值班医生3分钟内赶到,救护车迅速转诊。因救治及时,董奶奶转危为安。“三辆救护车随时待命,24小时医护值守,这是救命的关键!” 董奶奶心有余悸地说。
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与多家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配备专业医疗团队,实现 “小病不出院,大病速转诊”。医保报销覆盖院内诊疗,慢性病用药直接送到床头。“我们不仅把家安在这里,也把命托付在这里!” 刘爷爷的话,是对医养融合服务的最高认可。
05 营养膳食:
舌尖上的幸福密码
“院长监工严把关,菜品丰盛食材鲜,荤素搭配营养全,三福食堂不一般!” 这首顺口溜在院内广为流传。营养师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定制食谱,提供低糖低盐的 “三高餐”、软糯的 “营养粥”、滋补的 “养生汤”。刘爷爷和董奶奶赞不绝口:“每天都能吃到家常味,还有创新菜,太有口福了!”
逢年过节,食堂还会推出汤圆、春卷、粽子等特色美食。刘爷爷夫妇常邀子女来“蹭饭”,一桌家常菜,吃出浓浓团圆味。“这里亲情比金贵!三福利院就是我们的家。” 刘爷爷坚定地说。
岁月悠悠,温情长存。刘爷爷和董奶奶与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二十年岁月,不仅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更是民政养老事业温暖民心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