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五年来,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将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立介绍重庆民政在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区划地名、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为集中展示五年来重庆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4月18日,市民政局举行“重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立介绍重庆民政在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区划地名、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培管结合强组织
激活动能促发展
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严格落实社会组织党建与登记管理“六同步、三纳入、一共享”机制,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新培育社会组织3500余家,其中全市性社会组织300余家,实现培育监管并举。先后出台《重庆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指引》《重庆市异地商会登记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连续两年举办川渝社会组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个一”专项行动,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累计发布就业岗位22万余个,引导160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活动近2000场,带动经济效益10亿元,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累计查处非法社会组织101家,清理发现“僵尸型”社会组织4000余家,完成清理整治1800余家,会同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展节庆展会论坛专项清理,全市社会组织累计减少举办各类节庆展会论坛活动300余场次。
惠民为本优服务
提质增效暖民心
社会事务领域方面,突出惠民有感,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5年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3.8亿元,惠及50.7万残疾人。市级层面投入3800余万元,建设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点——“渝康家园”1800余个,全市100%的区县、85%的街道、71%的城市社区和36%的乡镇开展精康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56%以上。通过实施“福康工程”,5年累计为3387名困难残疾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从2021年6月起,全面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渝通办”试点,推行公民婚育“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动涉外婚姻登记档案查询“川渝通办”,指导各区县民政部门建设特色婚姻登记场所,开展特色婚姻登记颁证服务,婚姻登记“跨省通办”1.16万对、“全渝通办”9.85万对,公民婚育“一件事”累计办理3.5万余件。持续实施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家和计划”项目,设立“重庆婚姻幸福热线”,年均婚姻家庭辅导服务50余万人次。5年累计救助临时遇困人员7.2万人次,接领送返1.2万人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每年开展“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支持黔江、涪陵、九龙坡、渝北、巴南5个全国救助管理试点区县推进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指导市救助站建设重庆救助管理教育实训基地。持续开展“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印发《重庆市深化殡葬改革行动方案(2023—2027年)》和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公益性殡葬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持续推进林地墓地复合利用试点,连续两年将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近年来,投入市级资金1.68亿元,新增建成火化殡仪馆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3个、农村公益性公墓30个。推进“公民身后一件事一次办”,累计办结2.4万件,为12万名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96000殡葬服务热线首次遗体运输费,发放节地生态安葬奖补7200余万元。
赋能发展优区划
传承文化兴地名
区划地名工作方面,聚焦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发展战略,稳慎科学优化基层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地名“重要标识”作用,赋能高品质生活。修订实施《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制定5项配套政策,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部门规范楼宇、轨道、公园等命名。建立市、县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编纂3200万字的标准地名录典志,出版重庆地名文化丛书。建成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界线“重要支撑”作用,聚力高效能治理。实施全域乡镇勘界,制定《乡级行政区域勘界规范》地方标准。扎实开展省界、县界联检,建立市、县、乡、村、点位五级管护网络,健全界线管理等各项制度。
织密网络兜底线
精准救助惠民生
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点举措》,修订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城乡低保等救助保障标准连续16年增长,5年来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资金超过370亿元,保障95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加快推进“渝悦救助通”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升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打造服务类社会救助阵地,推进“物质+服务”救助,开展特困人员“解需暖心”服务。2024年,链接社会资源帮扶服务项目258个,资助118.19万人参加“民政惠民济困保”,实施“慈善+救助”,增强困难群众风险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