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重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答记者问
日期:2025-04-21
字 号:

为集中展示五年来重庆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4月18日,市民政局举行“重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立介绍重庆民政在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区划地名、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以下是记者提问环节

记者提问:发言人介绍了婚俗改革工作,请问一下民政部门在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推动移风易俗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彭友谊(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社会关心的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问题正是我们婚俗改革的重要内容,民政婚姻工作已从单一的婚姻登记向婚姻家庭综合服务转变,优化拓展婚姻管理服务,在积极回应群众对美好婚姻家庭生活新期待,我们主要抓了这几项工作。

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市政府将婚俗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改革事项加以推进。市民政局出台《重庆市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印发《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明确挖掘和保护优秀婚俗礼仪文化、为有需求的婚姻当事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家和计划”项目等16条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

我们开展了试点示范,创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1个,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10个,各实验区(县)围绕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积极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着力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持续传承良好家风家教等四个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

在宣传引导方面,市民政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发出《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倡议书》,市民政局在轻轨列车和站点显示屏投放婚俗改革公益广告,日均受众量约290万人次。同时,协调市婚庆行业协会印发《行业移风易俗倡议书》《婚事新办倡议书》。各区县积极开展集体婚礼、集体颁证、家风家教课堂等婚俗改革活动,婚姻登记机关利用婚姻文化墙、公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和婚姻幸福热线电话等,大力宣传婚俗改革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2024年举办首届川渝集体婚礼,倡导婚俗新风,热度冲上全城热搜。

针对聚焦突出问题,引导基层组织将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列入乡风文明目标考核和“文明村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指导红白理事会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研究制定“负面清单”,强化日常执行。如巴南区成立婚宴服务指导队,拟定《巴南区农村婚宴服务指导队管理办法》抵制婚嫁陋习,垫江县修订《红白事规范制度》《婚俗文化规范制度》等村规民约,减轻群众婚事负担,社会风气持续净化。

近500万人次受益于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家和计划”项目,免费参与婚恋课堂、参加婚恋交友活动、婚姻家庭辅导、离婚冷静期调解劝和等服务。在婚姻登记机构创设室内室外颁证场所,将颁证仪式纳入婚姻登记流程,打造两江新区婚姻登记处等10个市级特色婚姻登记服务场所,让婚姻登记更方便,更有仪式感、甜蜜度、纪念性。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持续传承良好家风家教。



记者提问:请问乡村地名建设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哪些举措?

王可(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乡村地名建设重点围绕“六个一批”,深化“乡村著名行动”,抓好“起名”基础,创新“用名”方式,丰富“扬名”内涵,塑造“著名”品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六个一批”包括命名一批乡村地名、设置一批地名标志、采集上图一批乡村地名、打造一批地名展示平台、开展一批文化宣传活动、塑造一批“地名+”品牌。

命名一批乡村地名,按照“有地就有名、地名要规范”的要求,充分挖掘考证地名来历含义和文化内涵,确定新生地名采词规则和老地名留存,编制好地名方案。积极开展自然地理实体、村(社区)和出行路、畅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乡村道路命名。

设置一批地名标志,按照“有名就有标、标志成体系”的要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置具有乡村特色的村道、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标志,补齐乡村地名公共服务短板,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采集上图一批乡村地名,利用“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微信小程序,加大乡村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和农业、交通、水利、文旅等设施信息收录、更新、上图力度,加快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采摘园、乡村酒店、民宿等兴趣点补充采集上图,助力农产品“进城”,城里人“下乡”。

打造一批地名展示平台,主要体现在加快重庆乡村地名展示馆陈列布展,力争早日建成投用。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乡情馆、村史馆和党群服务中心,丰富区划地名界线元素,润育家乡情怀,留住美丽乡愁。

开展一批文化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广泛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寻访活动,健全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开展重要消失地名特别是三峡库区消失地名研究保护。利用乡村地名展示阵地和乡村文化墙、宣传栏、广播村村响等,加强地名文化宣传。

塑造一批“地名+”品牌,“著名”助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地名+产业”(如涪陵榨菜),突出地名特征,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地名+文旅”(如云阳龙缸),突出地名特质,助推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持续推进“地名+美食”(如荣昌卤鹅),突出地名特色,激发乡村美食品牌活力。



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社会救助工作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李俊(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我市社会救助领域深化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推进低收入人口联合救助服务机制改革,通过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全域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深入推进联合救助服务机制改革。已形成一张表单申请、一个系统监测、一套程序确认、一件事项联办。市民政局与发展改革、人社、医保等9个部门15项救助事项“一件事”联办,实现困难群众“跑一次”或“零跑动”。自上线以来,累计申报联办事项191.5万件310.65万人次,困难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

其次,开展了全域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品牌打造,培养一批规范、专业、具有辨识度的救助服务项目,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即是为困难群众提供照料护理、关爱服务等服务类救助,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目前,已初步孵化出“千眼发现千手扶助”“小江来帮你”“渝荟助”“微光家”“铜心善援”“义渡救助”“情暖边城”等社会救助服务品牌。

最后,着力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开发“渝悦救助通”应用,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构建救助信息共享机制、监测预警机制、线下核查机制,优化完善监测预警指标,加强预警监测和信息推送,累计推送预警提醒信息41.6万条,精准入户核实纳入保障4.52万人,实现精准救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制定出台《重庆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进一步扩大监测对象范围,优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指标,强化低收入人口救助信息共享。拓展低收入人口服务类社会救助,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合体作用,进一步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服务工作。构建救助网络,拓展资金渠道,健全监管机制,深化综合救助模式,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生活品质。


记者提问:民政部门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培育监管并举,新培育社会组织3500余家,请问在社会组织的培育监管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江文波(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近年来,重庆市民政局持续优化社会组织登记布局和发展生态,助力全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陆海新通道重庆发展研究院落地,争取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成立及总部落户重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育发展服务成渝两地社会组织;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等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AI等行业协会商会和智库。出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实施意见、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指南等制度文件,累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0万余家。

持续健全社会组织领域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出台多个管理文件,不断完善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试点推进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一件事”,联合市级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形成“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分段联办、分别受理、共享互认”和“一体反馈”的“1+5”事项系统集成。

开展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专业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运营原则,在全市试点建设10个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累计盘活闲置国有资产19768平方米。安排5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一老一小”“一困一残”“一红一白”等方面引导社会组织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推动社会组织成为全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同时,启动实施社会组织能力提升“五个一”专项行动,即举办一次川渝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一次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工作联动对接座谈会,开展一期5A级社会组织秘书长履职能力培训班、组织一次局管社会组织负责人专题培训、开展一次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集中轮训,共计200余家全市性社会组织参与,助力社会组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15家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分类别、分领域、分行业制定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强化分类指导、服务、规范、管理,推动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统一配合的综合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