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有一间“萤火小铺”如同一簇温暖而坚韧的微光,照亮了残障人士虹虹(化名)的人生。这间由萤火志愿服务队发起、8名残障人士共同经营的手工艺品义卖店铺,以“心向萤火・以能助人”为初心,用非遗技艺与创意手作,搭建起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的桥梁。
萤火燎原:
从志愿服务到实体创变的温暖启程
2018年,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萤火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其打造的“心向萤火・以能助人”特困残障人士志愿服务项目,在2020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载誉之后,志愿者们怀揣“让残障伙伴用能力证明自己”的信念,决定创建一个实体义卖平台。“萤火小铺”之名由此诞生,寓意着“每颗萤火虽微,凝聚成光即可照亮他人”。
对虹虹来说,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开展的非遗技能培训和小铺的筹备过程,是一场“从被照顾到被需要”的蜕变之旅。在院内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她学习非遗编绳技艺,指尖缠绕的彩线,不仅编织出精美的作品,更成为她重建社会联结的希望之绳。
“叶老师说,我的绳结作品能让顾客感受到传统手艺的温度。” 虹虹手中的非遗树叶画,每一片叶脉都经过数百次打磨,这些饱含心血的作品陈列在小铺展台上,成为她与社会对话的独特“文化名片”。
匠心造物:
200件手工艺品里的非遗传承与生命力量
走进萤火小铺,200余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整齐排列。叶脉清晰的树叶画重现巴渝山水的秀丽,色彩斑斓的非遗编绳演绎传统纹样的神韵,手绘帆布袋上的山城剪影栩栩如生,干花团扇里的蜀绣技法若隐若现。此外,还有手工滴胶制成的猫爪吊坠、防烫杯垫等创意好物,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这件树叶画我做了5天,每片叶子都要经过浸泡、刷肉、晾晒等12道工序。” 虹虹向顾客介绍商品时,展示的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福利院 “技能+文化” 培训的成果。
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联合非遗传承人开设的非遗工坊课程,从材料特性到文化寓意进行系统教学,让残障人士在掌握谋生技能的同时,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如今,小铺每月能售出近二十件手工艺品,非遗编绳系列更是成为“明星产品”,不少顾客赞叹:“没想到残障朋友能将非遗技艺诠释得如此精彩。”
微光成炬:
8人小店背后的社会共融体系
小铺的8名残障经营者并非独自前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构建了“培训-实践-跟进”的全周期支持——前期工作人员陪同虹虹等成员参加沟通礼仪培训,中期在摊位前示范销售技巧,后期通过线上社群拓展客源。工作人员还为每人定制了“能力提升档案”,从非遗技能熟练度到顾客沟通话术,逐项细化康复目标。
这种“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的模式,让小铺成为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过渡带”。虹虹从最初面对顾客时的紧张羞涩,到如今能自信地讲解树叶画上的故事,她的成长印证了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以就业促康复”的理念。
据统计,小铺运营两年间,已有3名成员通过技能考核实现独立创作,而店铺本身也成为“残障友好社会建设”的示范案例,吸引巴南区残联组织残障群体前来体验非遗手作,打破公众对残障群体的认知壁垒。
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萤火小铺早已超越了店铺的定义——它是残障群体证明自我价值的舞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载体,更是社会文明中“平等、参与、共享”理念的生动注脚。正如萤火的寓意:每个平凡生命都能在爱的汇聚中,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