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星星男孩”画出笑脸的那天:11年漫长黑夜,终于等来一束光
日期:2025-07-10
字 号:

某个午后,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科的康复训练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织出金色的格子。12岁的孤独症儿童诚诚(化名)攥着一张画纸,指尖微微发颤,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主动走向妈妈,用还不太流利的语言说:“妈妈,你看!这是你。”

纸上画着一个带着笑脸的人,线条虽然歪扭,却让诚诚妈妈瞬间红了眼眶。那些被泪水浸泡的日子,那些跑遍全城求医的疲惫,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眼底的星光。


“他像被装进了透明玻璃罐,我们怎么喊都喊不醒”

诚诚的妈妈永远记得孩子1岁半时的异常:别的孩子会咯咯笑着扑进怀里要抱抱,他却总是盯着天花板发呆,喊名字时眼神像飘在云端,连最基本的需求都只会用哭闹表达。在诚诚5岁时,他的世界彻底变成了“寂静岭”——双手捂着耳朵尖叫着撞墙,对家人挥拳踢打,连一句完整的“妈妈”都喊不出。

“跑遍了重庆的医院,试过各种方法,却看着他像被困在自己的星球里,越飘越远。”诚诚妈妈眼中闪烁着泪花说。在那些以泪洗面的深夜里,她曾无数次想过:“我的孩子,是不是永远不会好起来了?”

“试试吧,万一这束光真的能照进来呢?”

转机出现在一次与病友闲聊中:“要不去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儿童康复科看看吧,那里有孩子开口说话了。”2024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诚诚妈妈带着11岁的诚诚来到医院。

儿童康复科的胡医生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诚诚时的场景:他缩在墙角,指甲抠进掌心,眼神空洞地盯着地板。“我们先用了3天时间,通过游戏慢慢让他放下戒备。”胡医生说,“孤独症孩子的世界像上了锁,我们得先找到钥匙。”

全面评估后,儿童康复科专业团队为诚诚定制了“感统+认知+中医外治”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就像拼一幅破碎的拼图,一块一块找对应位置。”康复治疗师小王说。

当“星星”开始闪耀: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托举

在儿童康复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与诚诚14个月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诚诚,会在早餐时对家人说“早上好”,能算出“3+5=8”,甚至会在治疗师生日时,偷偷塞给她一颗水果糖。“他开始学会观察别人的情绪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胡医生翻看着诚诚的康复记录,眼里满是欣慰。

在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科,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2021年至今,已有数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接受多模态干预(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社交情绪学习干预SEL、行为分析ABA等),他们在语言、社交、认知等方面有显著进步。

科室独创的“中医+现代康复”结合疗法,通过感统、言语、文体训练等多维度介入,让康复不仅是医学行为,更成为一场“爱的陪伴”,这里的治疗师们会记住每个孩子的喜好:小宇喜欢蓝色积木,冉冉听到音乐就会笑,诚诚最爱的蜡笔颜色是粉色......

“孤独症不是绝症,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解密游戏”。儿童康复科科室负责人说,“我们多一分专业与坚持,孩子就多一分拥抱世界的可能。愿每颗星星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自2023年以来,民政医院儿童康复科凭借专业的团队、多元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致力于为每一位患儿提供优质、全面的康复服务,已累计医治51名孤独症、脑瘫、发育迟缓等特殊儿童。